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肿瘤免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肿瘤免疫

肿瘤免疫zhongliumianyi

肿瘤具有不同于正常组织的抗原性。现已知一种为肿瘤特异性抗原(TSA,Tu-mor Specific Antigen),可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免疫系统对肿瘤组织进行识别和排斥:另一种为肿瘤相关抗原(TAA,Tumor Asscciated Antigen),为胚胎性抗原,但非肿瘤组织所特有,故机体免疫系统不将其作为异物予以排斥。据估计每人每天约有3×10个细胞进行复制分裂,如出现百万分之一的差错,那么每秒钟即可出现0.347个异常细胞,其中部分可转化成肿瘤细胞,但机体的免疫系统可将其在形成肿瘤前予以清除。但当肿瘤细胞数超过106时,则机体免疫监视系统不再发生作用。肿瘤的这种免疫特性为肿瘤免疫学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在诊断上常用的为甲胎蛋白(AFP,Alpha—Fetoprotein),多用于肝癌的检测,另一种为癌胚抗原 (CEA,Carcino-EmbryoicAntigen),多用于消化道癌的检测,但它们均不是这两类癌的特异抗原,因此,只能作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辅助诊断手段。肿瘤的免疫治疗在于激发、调动病人的免疫机能,配合手术,放疗或化疗清除残存在体内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或制剂有卡介苗、小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arvum)、干扰素,以及转移因子、胸腺素及单克隆抗体等。

☚ 肿瘤   器官移植 ☛

肿瘤免疫tumor immunity

系指研究肿瘤的抗原性及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并借以探讨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反应的关系而言。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肿瘤由于自人体正常组织中生成,因此瘤细胞的特殊抗原性多不明显,故机体免疫细胞常难以将其视为异己进行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但近年对肿瘤的抗原性及瘤苗的动物试验,乃至机体细胞免疫等均有很大进展。

肿瘤免疫

肿瘤免疫

肿瘤免疫是指机体对肿瘤抗原刺激前所具备的非特异性免疫和肿瘤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总和。肿瘤是细胞分裂和分化障碍的结果,它的发生是一种生物学现象。一般生物细胞在正常分裂繁殖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变异而出现突变细胞,但突变的细胞不一定是恶变的细胞。只有那些因细胞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膜结构成分的变化,从而反映出细胞膜失去接触抑制,能侵袭和转移,以及有抗原性改变的细胞才是恶变细胞。因此,恶变细胞在免疫学上的突出特点是失去原有细胞的某些抗原标志和具有新的细胞标志。恶变细胞的出现必然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机体的免疫应答包括免疫监视和免疫排斥两个方面。在研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时,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免疫学的方法鉴别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别,或检出体内已经恶变的细胞,以便借助免疫学方法来抑制或消灭肿瘤以及寻找其他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的药剂。
关于肿瘤细胞是否有非己的新抗原是已经讨论了许多年的问题。自从1905年Clowes、Baeslack及以后的学者观察到移植肿瘤自发消退及在用肿瘤细胞免疫的动物体中排斥应答更快的现象后,认为肿瘤细胞上有肿瘤抗原并可引起肿瘤排斥。但1943年Gross应用小鼠进行实验,证实在免疫动物中对同种实体肿瘤的排斥应答主要由于组织相容性抗原所引起,因而否定了以前许多关于实验肿瘤的材料。直到1953年Foley用化学致癌剂甲基胆蒽诱发近交系小鼠产生抗原性强的肉瘤,才确定化学致癌剂诱发的肿瘤有特异性抗原。1961年Sjogren报告病毒诱发的肿瘤也有特异性抗原。这些都为以后的肿瘤免疫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肿瘤特异性抗原是首先在近交系动物中证明的。近交系动物之间的基因相同,因而由基因所编码的细胞抗原也相同。当肿瘤出现时,即可发现恶变细胞上有新的抗原。肿瘤细胞上有与正常细胞相同的表面抗原,例如移植抗原,也有与同类正常细胞不同的,能引起宿主免疫应答,导致抗肿瘤免疫的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可用同系动物间肿瘤的移植排斥证明,即以此抗原免疫动物,能排斥活的肿瘤细胞的移植,故也称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有关肿瘤抗原的研究,得出下列几个重要结论。
❶同一种病毒所诱导的恶变细胞,不论在什么种类的动物,也不论所发生肿瘤的性质,其所获得的新抗原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抗原性是由病毒所决定的,尽管它不同于病毒本身的抗原性。例如猴病毒SV40在地鼠中可产生多种肿瘤,但各种肿瘤细胞中的新抗原不论位于细胞核或位于细胞膜,也不论能否与其他病毒起交叉反应,它们都是相同的,甚至由该病毒诱发的不同动物中的肿瘤抗原决定簇都是一致的。
❷由同一致癌化学物质在同一种动物所引起的恶变细胞,无论其组织学外观如何相似,不同型细胞的膜抗原性却不相同。此外,也可能出现共同抗原,这是一类胚胎抗原,其抗原性较弱,且位于细胞内部,不易检出。
❸动物不经病毒感染或不经理化因素的致癌作用可自然发生上皮癌或淋巴肉瘤等,其发生率较低,其抗原性也较弱。
❹肿瘤的抗原性差别很大,病毒致癌的抗原性最强,化学致癌剂诱发肿瘤的抗原性次之,自发肿瘤及X线等照射致发肿瘤的抗原性最弱。就是同一类病因中,不同的因子所致肿瘤的抗原性也不同。如小鼠的淋巴瘤,由Moloney病毒诱发者抗原性强,由Gross病毒诱发者抗原性弱; 由甲基胆蒽诱发的小鼠肉瘤的抗原性较由二苯丙蒽诱发者强。
关于人的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证明是较困难的,通过研究只能间接证明与一些肿瘤有关的抗原,称为肿瘤相关抗原。主要的有:
❶与病毒有关的抗原,如EB病毒与鼻咽癌或Burkitt淋巴瘤有关,人类2型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有关。
❷胚胎抗原,即有些癌细胞膜上的抗原与正常机体只在胚胎期出现而在出生后即消失的抗原相同,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
❸用细胞免疫学方法如肿瘤集落抑制试验、微量细胞毒性试验,观察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有无抑制能力,间接证明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及膀胱癌等有肿瘤相关抗原。
❹体液免疫法如用特异性肿瘤抗血清证明白血病、何杰金病及黑色素瘤等有肿瘤相关抗原的存在。
肿瘤抗原在实验动物能引起多种免疫应答,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其中包括:
❶效应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致敏T细胞释放的淋巴毒素等淋巴因子对肿瘤的杀伤。
❷抗体通过激活补体发挥破坏肿瘤细胞的作用。
❸杀伤细胞,包括天然杀伤细胞及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❹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免疫缺陷者或因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肿瘤发生率高于正常人,这说明免疫应答在抗肿瘤中的重要性。
肿瘤具有对抗宿主免疫系统杀伤作用的机制,从而得以存留而发展。这些机制包括:
❶潜逃和漏逸: 在某些情况下,给同基因或同种异体的受者接种较大量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肿瘤不能生长,而接种较小剂量时,肿瘤不但能生长而且最后可使宿主死亡。这可能是少量肿瘤细胞未能引起宿主的足够的免疫应答,瘤细胞受到较弱的免疫反应的刺激,因而不断生长,待长到一定程度,能刺激机体产生较强免疫应答时,它的生长已不能为免疫应答所控制了。
❷抗原调变: 即肿瘤细胞在经过免疫的宿主中连续传代后,逐步发生抗原性的改变,从而失去原有的抗原性,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
❸免疫抑制: 肿瘤能通过直接侵犯淋巴组织或分泌能抑制免疫应答的可溶性物质而导致宿主的免疫抑制。免疫抑制不仅表现为肿瘤的生长,同时也表现为宿主对其他多种抗原刺激的无应答能力。如二硝基氯苯(DNCB)试验正常人为阳性,而肿瘤病人则为阴性。故临床上常借用DNCB作为肿瘤病人预后的指标以及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办法来治疗肿瘤。
❹免疫促进作用和封闭作用: 初次免疫能对后来攻击的肿瘤起促进生长的作用,称为免疫促进作用(参见“免疫促进作用”)。这种免疫促进作用可经血清转移。将癌症病人的血清加到培养系统中,能阻断淋巴细胞对自体瘤的反应性,而使肿瘤细胞得以生长。这种阻断免疫反应的作用称为封闭作用。起这种封闭作用的因子被认为是从肿瘤细胞脱落下来的游离抗原、针对肿瘤抗原的抗体(封闭抗体)及抗原抗体复合物。人们提出两个机制来解释促进作用。其一是抗体包被在瘤细胞的表面抗原上,封闭了免疫活性细胞到达靶细胞的途径。其二是抗体与肿瘤抗原的复合物麻痹了淋巴细胞群。
总之,肿瘤免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可以产生对立的不同效应。瘤细胞出现的早期,可因免疫监视作用(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而被消灭。也可因免疫刺激而增生。肿瘤长至一定大小,可因明显的杀瘤免疫应答而阻止肿瘤的生长。也可因产生封闭作用的因子而有利于肿瘤的生长; 早期切除肿瘤可使此过程逆转,至晚期虽然少数患者免疫应答仍然存在,但封闭活性大于杀瘤作用,患者仍表现为免疫无能,使瘤细胞增生播散更为迅速。
肿瘤的免疫学诊断一般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即检查具有肿瘤特异性的抗原物质,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查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状态。
肿瘤特异性抗原物质包括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常可从血和尿中检测。但目前还是以检测胚胎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为主,其阳性率虽高,特异性较差,也很少出现于早期病人中。用于人群普查及初步过筛,仍有价值。对肿瘤病人若连续检查其抗原动态,对判断预后似有帮助。较常用者有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诊断结肠癌、胰腺癌的癌胚抗原,检查胃癌的胚胎性硫糖蛋白,以及诊断绒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就其特异性而言,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最高。
目前测定肿瘤特异性抗体的方法尚不完善,特异性也未确定。今后需进一步研究,杂交瘤的新技术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而且晚期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往往是低下的,因此,可用各种测定细胞免疫的方法。如各种皮肤试验 (包括我国首创的皮泡液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测定)、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T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作为肿瘤患者预后的判断。
肿瘤的免疫治疗至今仍在探索中。临床上观察到晚期肿瘤病人的非特异性免疫降低,从而启发人们用非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尽管少数病人得到某种程度的好转,但总的来说疗效不够理想。例如应用DNCB使皮肤癌病人致敏后,再用其涂抹患处,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又如使用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等免疫增强剂治疗肿瘤也有一定的效果。特异性治疗可采用自体瘤组织经过理化处理后制成的瘤苗,及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等。但由于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尚未得到解决,这些治疗都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一般认为较好的肿瘤治疗方法,是先将肿瘤切除或经过一定的化疗措施后再施行免疫治疗,可以消除体内遗留的恶变细胞。这对于容易复发的肿瘤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 移植免疫   免疫接种 ☛
000158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