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然草场类型
1979—1988年甘肃省天然草场资源调查,全省草地总面积1 78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1 606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5.37%。依据《中国草地类型的划分标准》,甘肃天然草场共分为14类25个亚类43组88个草地型:
(1)暖性稀树灌草丛类。主要分布于陇南碧口一隅和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谷地,海拔1 000米以下,可利用面积21.97万公顷, 共贮可食鲜草15.11亿公斤, 理论载畜量41.4万羊单位。
(2)暖性灌草丛类。主要分布于陇南海拔1 000米左右的河谷阶地,可利用面积15.22万公顷,共贮鲜草5.41亿公斤, 理论载畜量17.4万个单位。
(3)暖性草丛类。主要分布陇南、天水和庆阳、平凉南部泾、渭河谷,海拔1 200米以下,可利用面积41.8万公顷,共贮鲜草15.51亿公斤,理论载畜量42.5万羊单位。
(4)温性草甸草原类。主要分布天水、陇南地区森林与草原的交替带,海拔1 000米左右,可利用面积68.11万公顷, 共贮鲜草25.57亿公斤, 理论载畜量84.7万羊单位。
(5)温性草原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坡浅山丘陵,甘南草原各河流、河谷及黄土高原中低山坡,海拔多在1 200—2 700米。可利用面积240.4万公顷,共贮鲜草46.48亿公斤, 理论载畜量159.2万羊单位。
(6)温性荒漠草原类。主要分布在环县、靖远一线,黄河以北与河西山地丘陵地带,海拔1 500—2 300米。可利用面积91.9万公顷,共贮鲜草13.75万公斤,理论载畜量47.11万羊单位。
(7)温性草原化荒漠类。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北山,祁连山北坡和石羊河滩地,海拔1 500米左右,可利用面积58.71万公顷,共贮鲜草5.33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4.6万羊单位。
(8)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河西山前冲积平原,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山麓,海拔1 000—1 500米。可利用面积385.2万公顷,共贮鲜草35.16亿公斤,理论载畜量96.82万羊单位。
(9)高寒荒漠类。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中段海拔3 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可利用面积仅1.46万公顷,共贮鲜草0.04亿公斤,理论载畜量0.11万羊单位。
(10)高寒草原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西端,阿尔金山北坡,海拔3 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可利用面积141.6万公顷,共贮鲜草21.85亿公斤,理论载畜量74.86万羊单位。
(11)高寒草甸类。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和祁连山东段,海拔3 200—3 800米的高山地带。可利用面积62.62万公顷,共贮鲜草26.21亿公斤,理论载畜量89.67万羊单位。
(12)山地草甸类。主要分布在甘南迭岷山地和祁连山中东段,海拔2 700—3 800米的亚高山地区。可利用面积413.11万公顷,共贮鲜草180.66亿公斤,理论载畜量610.88万羊单位。
(13)低平地草甸类。主要分布在河西等地的河岸和绿洲边缘潮湿滩地,可利用面积62.13万公顷,共贮鲜草27.78亿公斤, 理论载量95.13万羊单位。
(14)沼泽类。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河谷低洼地和甘南草原、祁连山地的山间盆地,可利用面积仅2.55万公顷,共贮鲜草1.61公斤,理论载畜量5.53万羊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