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济周期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济周期理论 【内容介绍】: 在整个20世纪的前半叶,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把解释经济反复出现周期的现象作为最优先研究的对象。 但是,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逐渐冷却下来,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经济周期不再是主要问题;第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焦点在于特定时点的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然而,经济学界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对经济周期的性质与原因的理解,一直是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之间政策争论的核心。特别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卢卡斯(Lucas,1972a,1972b,1977)对积极的稳定政策的攻击更甚于货币主义者。 问题的核心是:经济中的私人部门是不是基本稳定的,政府干预是使经济更加稳定还是使其更不稳定(Modigliani,1977)。 本文将简要回顾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并加以比较。 1.凯恩斯主义方法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解释这些程式化事实时似乎没有多大问题。 初始事件可能是诸如出口或投资等的外生支出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与加速数的组合而在整个经济中得到传递(Samuelson,1939)。加速数反映出产出变化对投资的引致效应。 经济的上下波动也许很剧烈,但受到上限(资源限制)和下限(净投资不可能是负的)的约束(Hicks,1950)。 此外,经济的动态可能本身就具有周期性(Matthews,1959)。 加速数是依据下列事实推导出来的:生产某一不变水平的产出需要某一既定数量资本存量。这表明,净投资(不考虑折旧的资本增加)必须与产出保持同步增长。 假定产出变化与投资之间存在时滞,所以, It=v(Yt-1-Yt-2) (1) 消费函数是: Ct=α+βYt (2) 当把(1)式和(2)式代入到Y=C+I中时,当期收入的解是: Yt=[v/(1-β)](Yt-1-Yt-2)+α/(1-β) (3) 这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其结果取决于参数(在此情况下是α和β)的特定值,但外生支出(α)的一次性变化也很有可能导致Y的波动。 我们利用马修斯(Matthews,1959)的数字例子来说明,如表1所示。v和β的取值分别是3/5和1/2。令变量的初始值如下:收入(Y)=100,资本(K)=60,投资(I)=0,自主性消费(α)=50。在第三时期,α增加到75,并停留在这个新的较高水平上。其直接影响是对收入的乘数效应50[1/(1-β)=2]。 表1 乘数-加速数模型 每一政府自身知道处于某一条曲线P上,比如是P2。选票最大化策略会让经济在B点运行,它会产生最大可能的选票。 然而,在下一时期,由于B点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左边,所以,经济将处于一条较高P曲线上,比如是P3。这一过程将收敛于某一点,如C点,这一点位于LRP曲线上,是稳定点。 但是,同A点相比,C点是次优点,因为A点是可能维持的最高社会福利点。 因此,同偏好的水平相比,这种政治程序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和较低的失业。 然而,即使是这种政策的“政治”观点的拥护者(Frey,1978)也似乎要放弃在经济政策目标(如通货膨胀和失业)中寻找选举周期,而且有关经济状况对政治声望和投票的影响并不明显。的确,声望可能与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变量密切相关。 因此,看待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看选民在短期是否被愚弄。这一问题主要是看两个方面:一是选民的预期,二是各种事务的现状。 如果选民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将预期选举之后会出现通货紧缩,所以,本届执政党操纵选举前经济繁荣不会有好处。麦克雷(Macrae,1977)通过把选民区分为短视选民和战略性选民而明确考虑到预期。短视选民只是考虑现行经济状况,而战略性选民则具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期界。克莱斯特尔和阿尔特(Chrystal and Alt,1981)利用麦克雷模型对英国进行分析,认为短视假说决不可能胜过战略性假说:政府偶尔确实可能以牺牲选票或社会福利函数巧妙地处理失业,但没有证据表明其动机是为了赢得下一轮选举。 因此,可能没有根据认为政府是基于短视选民假设来操纵经济。 弗雷和施耐德(Frey and Schneider,1978)就英国的情况建立了一个所谓的“政治-经济”模型,是试图把政治目标融进经济政策分析中。该模型包括两个要素:首先,政府的声望取决于某些经济变量;其次,政府支出结构因选举之前和执政党政治结构的声望而被改变。克莱斯特尔和阿尔特(Chrystal and Alt,1981)指出,如果政府支出和收入与趋势GDP相关,那么,所有政治因素就不复存在。 后来,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又有所发展,主要是针对以前隐含假设选民可能被愚弄或者说政府比选民更精明(这与理性预期不一致)这一问题。因此,在“理性政治经济周期”文献中出现两种思路。 一种是“机会主义政党”思路:各政党间的差异仅表现在其能力上(Rogoff and Sibert,1988),有能力的政党再次当选。问题是难以鉴别各政党的能力,选民只能依赖各种“信号”,比如在低税收收入的情况下提供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所以,政府也许通过在选举年度降低税收来“欺骗”选民,使他们相信现任政府是有能力的。 最终,选民会发现真相,但到那时选举已获通过。 另一种是“党派”模型,即各党间的差异表现在他们的偏好上。特别是右派政党假定比左派政党更关心通货膨胀,这是公众的看法。 在该模型初创时期,希彼斯(Hibbs,1987)认为,投票者是非理性的,所以,结果由掌握实权的政党所决定。但阿莱斯纳(Alesina,1987)认为,投票者是理性的。选举之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左派政党所允许的通货膨胀高于右派政党。然而,在交叠合同的情况下,工资肯定是在选举之前确定的,而且是基于对选举之后的通货膨胀理性预期确定的,它将是左派通货膨胀率与右派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按每一政党组阁的预期概率进行加权。根据该模型,可以预期,右翼政府当选之后会出现衰退,而左翼政府当选之后会出现繁荣。虽然阿莱斯纳(Alesina,1989)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作经验研究发现了上述结论的证据,但阿罗格斯考菲斯等(Alogoskoufis et al,1992)以英国的情况来检验该模型时,却没有发现充分的证据。 6.结语 经济周期重新抬头,这方面的研究又掀起热潮。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依赖于外生支出变化下的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货币主义方法则强调货币增长的变化是经济周期的源泉,新古典分析虽然也依赖于外生货币扰动,但其新的特征是均衡方法论。 实际经济周期观点虽然也认为经济周期是均衡现象,但推动周期的不是需求扰动而是供给扰动。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使得政府的作用大不一样: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政府应当也能够稳定经济;而就货币主义(以及在某种程度上说的新古典主义)而言,政府是扰动的主要来源。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Traditional Keynesian Economics)货币主义经济学(Monetarist Economics)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与财政政策(Real-Business-Cycle Model and Fiscal Policy) 债务与经济周期:三个简单模型(Debt and the Business Cycle:Three Simple Models) Alesina, A., 1987, Macroeconomic Policy in a Two-Party Systrm as a Repeated Gam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2. Alesina, A., 1989, Politics and Business Cycles in In-dustrial Democracies,Economic Policy 8. Alogoskoufis, G. , A. Manning, and A. Philippopoutos, 1992, Wage Inflation, Electoral Uncertainty and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 Theory and UK Evidence, Economic Journal 102. Chrystal, K. A. and J. Alt, 1981, Public Sector Behaviour: The Status of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in D. Currie, R. Nobay and D. Peel, eds., Macroeconomic Analysis Essays in Macro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Croom Helm. Frey, B., 1978,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Martin Robertson. Frey, B. and F. Schneider, 1978, A Politico-Economic Model of the UK,Economic Journal 88. Friedman, M. and A. J. Schwartz, 1963a, Money and Business Cycl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5. Friedman, M. and A. J. Schwartz, 1963b,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S 1867-1960,NBER. Hibbs, D.,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ustrial Econom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icks, J. R., 1950,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cks, J. R., 1974, The Crisis in Keynesian Economics, Basil Blackwell. Kydland, F. and E. Prescott, 1982,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Econometrica 50. Lucas, R. E. , Jr., 1972a, 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4. Lucas, R. E., Jr., 1972b, Econometric Testing of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 in O. Eckstein, ed. , The Econometrics of Price Determination, Board of Government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Lucas, R. E., Jr. , 1973, Some Internation Evidence on Output-Inflation Trade-Off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3. Lucas, R. E., Jr.,1975, An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3. Lucas, R. E., Jr., 1977, Understanding Business Cycles, in K. Brunner and A. H. Meltzer, eds., Stabiliz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y 5, North-Hollan. Lucas, R. E. and L. Rapping, 1969, Real Wages,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7. Macrae, E., 1977, A Political model of the Unemployment Reconsidered,Basil Blackwell. Matthews, R. C. O., 1959, The Trade Cycle, Nisbet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digliani, F., 1977, The Monetarist Controversy or Should We Forsake Stabilization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 Nordhaus, W., 1975,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2. Okun, A. M., 1981, Prices and Quantities: A Macroeconomic Analysis, Basil Blackwell. Rogoff, K. and A. Sibert, 1988, Election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Cycl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5. Samuelson, P., 1939,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ultiplier Analysis and the Principle of Accelera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