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说mofangshuo
有关艺术起源与本质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最早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模仿说创始期的代表人物有德漠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德漠克利特认为,艺术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他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唱歌的鸟学会了唱歌。”年代稍后的柏拉图也主张艺术是一种模仿。但他同时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使自然得以显现的理念世界。这就改变了摹仿说原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师承柏拉图的亚里士多德既继承了前人学说中的合理内核,又否定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他还认为,艺术种类的区别,根源于模仿的媒介和对象的不同,这就使模仿说重新置根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特别指出,模仿决不是抄袭,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写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写那些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按照这一要求,摹仿不仅要再现事物的表象,更要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展示其普遍性的一面。这时“摹仿”已有“再造”的含义,因此他进一步发展了模仿说。
自亚里士多德之后,模仿说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古罗马学者贺拉斯继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艺术家应该到生活中去寻找原型;文艺复兴时期要求艺术家的心灵要象一面镜子一样去反映和摄取自然;17世纪古典主义者提出艺术要达到逼真的效果,就必须摹仿自然中合于普遍性的东西;18世纪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艺术摹仿自然必须达到真与美的统一。德国古典美学时期,歌德认为艺术应当来自现实世界,艺术家应当遵守、研究、摹仿自然,并且要从特殊性入手描写自然的普遍性,从而超越自然。
摹仿说在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著作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仍然坚持模仿说的基本原则,指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但他们又反复强调,这种复制和再现不应是自然主义的模仿,不应以抽象的概念来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明确指出,以生活为蓝图的艺术不仅再现生活,而且判断、说明生活,这是他的独到贡献。
模仿说在艺术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由于模仿说的代表人物、特别是那些早期代表人物往往将模仿看做人的本能,从本能的角度来说明模仿的愿望和冲动,显然有悖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因此难以科学地解释艺术的起源与本质。另一方面,由于它强调艺术的现实渊源,强调生活对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因而又为现实主义文艺观在欧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