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壤资源评价
陕西遍布黄土和其他土状沉积物, 土壤大都质地疏松, 土层深厚、肥沃, 为古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这是陕西能够成为我国农业发祥地的重要原因。经过长期发展, 在江汉两岸以肥沃的水稻土为基础, 形成了盛产粮食(水稻) 和油料的 “鱼米之乡”;关中盆地遍布盛产麦棉的𪤁土;分布在陕北残塬和黄土丘陵顶部的黑垆土, 腐殖质层深厚疏松, 宜产小麦和杂粮; 黄绵土坡地只要改坡地为梯田, 雨水调匀, 也可获得较好收成。从陕西具有大量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土壤这一突出特点,从历史经验和土壤培肥、利用的实际可能看, 陕西土壤资源蕴藏着巨大生产潜力。
影响陕西土壤资源生产潜力发挥的因素较多。在全省耕地中由于质地过沙、过粘或有盐碱低湿积水等障碍因子的低产土壤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1/3以上。土壤养分按全国养分分级标准, 大部分属于低级和较低级。有机质含量低, 关中大部分为0.8%~1.0%,陕南大部分为1%~1.3%, 陕北大部分为0.3%~0.6%。按土类排列, 有机质含量水稻土>𪤁土>黄𪤁土>黑垆土>黄褐土>黄绵土。土壤速效磷、氮和有些微量元素缺乏,钾丰富。速效磷含量一般为6×10-6左右, 属缺乏和极缺范围。氮磷比一般为3~4:1.陕北为2~3∶1,属低水平协调。速效氮含量<60×10-6的占70%, 其中>30×10-6的占30%; 速效磷<10×10-6的占80%以上。
土壤性状劣化趋势仍在继续。主要表现在: 土壤沙化仍在发展;水土流失, 边治理, 边破坏, 一方治理, 多方破坏, 仍未根本扭转; 局部地区次生盐渍化和土壤环境污染趋于严重。不少地区重用轻养, 部分山区陡坡垦殖, 甚至刀耕火种等掠夺式经营还未停止, 不利于土壤理化性状好转的耕作方式还大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