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与大陆籍官僚势力的式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与大陆籍官僚势力的式微

(三) 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与大陆籍官僚势力的式微

蒋经国在临终前,安排了集体接班的后事。即由李焕主管党务,俞国华主管行政,郝柏村掌管军队,李登辉继任“总统”。蒋经国死后,这些分驾马车者,围绕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由于谁也不能驾驭谁,必然产生纷争的局面。从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之日起,以“总统府”秘书长沈昌焕和有国民党内第一“文胆”之称的秦孝仪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官邸派”就寻机欲动,夺取国民党最高权力。他们曾想阻挠李登辉继任“总统”,但知道不可能,于是想争夺国民党中央主席的位置,准备推出“行政院”长俞国华来竞争主席一职。在明知计划不可能实现之后,他们又利用宋美龄来拖延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中央主席的时间。1月26日,宋美龄致函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李焕,认为国民党主席继任问题应依执政党党章处理,且大丧期间不宜讨论主席继承问题,以免引致党内分裂,应俟7月7日举行国民党“十三大”时再进行选举。但国民党内的新生代则公开表示支持李登辉代理党主席。1月27日,在国民党中常会上,由于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宋楚瑜的发难,原拟推迟的推举李登辉任国民党代主席的提案,不得不进行讨论,并一致通过推举李登辉出任代理主席的议案。至此,李登辉接掌了国民党最高权柄。但其权力基础并不稳固,党、政、军大权都还旁落他人,只不过是虚位“元首”而已。国民党内围绕争夺权力的斗争,并没有因李登辉能出任党主席而告终,相反更加激烈。
1988年7月,国民党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台北召开。这是国民党政治强人蒋经国去世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改选中央领导权力机构。会上,围绕推举李登辉为党主席的方式问题发生了分歧。赵少康、李胜峰等人不同意以起立的方式选举党主席。此为后来的国民党内部矛盾及分裂埋下了祸根。大会最后以起立形式推举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并选出180名新的中央委员。接着又改选了中央常务委员会。新的权力结构显出几个特点。第一,“本土化”趋势更为突出,李登辉正式出任国民党主席,在国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台籍人士担任最高领导人。在新选的31名中常委中,有16人是台籍,台籍人士的比例首次超过50%。在新选的180名中央委员中,台籍人士的比例由上届近20%增至38.3%。第二,年轻化程度明显提高。有11位70岁以上的老人退出中常委,中常委的平均年龄由上届的70.67岁降到本届的63.67岁;中央委员的平均年龄则由67.68岁降为56.68岁。第三,知识化程度提高。在180名中央委员中,有45%获得博士、硕士学位,8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第三,“革新派”影响上升,一些具有“开明”形象者均以高票当选,而一些形象守旧人士得票明显下降。国民党“十三大”后,以李登辉为核心的新领导体制开始形成。但李登辉的权力根基仍不稳,国民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继续发展。
国民党“十三大”后,在李登辉的提议下,国民党进行“内阁”改组。改组结果,俞国华留任院长,但副院长、秘书长、“内政”“外交”“法务”“财政”“经济”“科学”“经建”“农业”等重要部会首长都换了人,国民党第三代占据了主导地位,技术官僚充斥“内阁”,俞国华被架空,“李氏内阁”开始形成。
在国民党的权力斗争中,既存在着“开明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又存在“技术官僚”与政治官僚、本土势力与大陆官僚势力、民选精英与非民选政治精英、军人与非军人之间的矛盾,另外还存在个人之间的恩怨。国民党新的政治领袖李登辉为了维护、扩大自己的权势,巧妙地运用了以上各种矛盾,并利用台湾的民主运动、“台湾意识”、反对党、“台独”来削弱、排除自己的对手。在国民党的权力系统中,俞国华、李焕、郝柏村之间不和,特别是李焕与俞国华更是不相容。李焕在国民党内多年从事党务工作,曾出任“救国团”主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央组织工作会主任、“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台“教育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以“开明派”自居,从来就想当“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少壮派发动的“倒俞”运动,即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推动。李登辉于是借李焕以及国民党少壮派的力量,于1989年5月“准许”俞国华辞职,而提名李焕继任“行政院”长。李登辉此举,一方面排挤掉了国民党“官邸派”“保守派”势力;另一方面又乘李焕离开党务系统,安排自己的亲信宋楚瑜继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接掌党务系统。宋楚瑜出任秘书长后,按照李登辉的旨意,在国民党党务系统大肆排挤李焕的人马,如关中、魏镛等,安插自己的人员。李登辉很快就收编和控制了国民党党务系统。在李焕出任“行政院”长后不久,即同年11月,李登辉又提名军事强人郝柏村出任“国防部”长。李登辉此举的目的,一是将长期控制军权的郝柏村调离军政系统,为将来剥夺郝的军权做准备;一是利用郝的强悍作风,形成对李焕的威胁。李登辉让李焕出任“行政院”长,是权宜之计和过渡性安排,其目的是调李焕脱离党务系统,然后将其打入冷宫。同时,李焕也有不少政敌。再加上郝柏村深得国民党内保守势力和军方的支持,其影响超过了李焕。李焕出任“行政院”长后不久,李登辉便计划除掉李焕。于是,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激烈化。1990年2月,国民党召开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大会围绕正、副“总统”候选人产生方式发生了激烈争执。会上,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宋楚瑜以及萧天赞、黄河清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以“起立、举手表决”方式产生正、副“总统”候选人。而以李焕、林洋港、郁慕明、魏镛等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主张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候选人。前者被称为“主流派”,后者则被称为“非主流派”。双方经过激辩,最后先就选举方式进行表决,然后再以“起立、举手”选举方式推举李登辉为国民党第八届“总统”候选人,以“举手”方式通过由“总统”候选人李登辉提名的“副总统”候选人李元簇。这是国民党败退台湾40年来党内爆发的一场最大的公开权力斗争。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国民党内部公开分裂成“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两大政治派别。“非主流派”在临时全会失利之后,不甘处于党内的在野地位,发起反击。同年3月,第一届“国民大会”第八次会议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选举第八届“总统”“副总统”。会议期间,以李焕为首的“非主流派”临时推出林洋港、蒋纬国参与角逐“总统”与“副总统”,形成与以李登辉为首的“主流派”的公开对立,国民党出现严重分裂危机。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李登辉利用学生发起的民主运动,并挑拨蒋家的矛盾,迫使林洋港、蒋纬国等退出正、副“总统”的角逐,最后李登辉当选为第八届“总统”。李登辉保住自己的地位后,决心除掉自己最大的政敌李焕。李登辉利用“非主流派”来打击“非主流派”,于5月提名“非主流派”的另一骨干人物郝柏村“组阁”,任命李焕为“总统府”资政,李登辉如愿以偿地排挤掉了李焕。但李登辉却面临党内更大的挑战,郝柏村不仅作风强悍,而且政绩明显,颇孚众望,更有军队背景,是李登辉难以排除的挡路石。李登辉首先收编军队,扫除郝柏村的军事政变阴影。1991年11月任命过去与郝柏村不和的“总统府”战略顾问刘和谦为参谋总长,取代郝柏村的“爱将”陈燊龄,打破了從現任三軍總司令中任命新參謀總長的慣例,并逐步汰除原郝柏村在軍隊中的班底,通過提拔新秀來主控軍事大權。然后利用民主運動、反對黨、“臺独”乃至省籍矛盾来推动“反郝运动”,使郝柏村面对巨大的舆论和“民意”压力,最终于1993年2月迫使郝柏村“内阁”总辞,李登辉提名自己的亲信连战出任“行政院”长。至此,国民党内以李登辉为代表,以台籍地方势力为主体的“主流派”力量完全掌控了国民党的权柄,以李焕、蒋纬国、郝柏村等为代表,以大陆籍官僚势力为主体的“非主流派”不仅逐渐丧失了党内的主控权,而且随着台湾政权的本土化,其在党内的影响也逐渐减小,力量式微。但是,尽管以李登辉为首的一派取得了争夺党内权力斗争的胜利,却导致了国民党的公开分裂。李登辉排挤、打击党内异己的行为,引起了党内以赵少康、李胜峰、郁慕明、王建煊等为代表的国民党第三代的不满,他们属于大陆籍政治精英,有民选基础,得到了国民党内“非主流派”的支持,倡导民主改革,反对“台独”和“独台”,主张两岸三通、直航、党对党谈判。在国民党“主流派”以及李登辉的打压下,他们于1993年8月宣布脱离国民党,组成“新党”,国民党出现了公开的分裂。

☚ (二) 国民党“强人政治”的结束和政党政治的发展   (四) “法统”危机与“宪政改革” ☛
000000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