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民党丧失执政权
2000年3月 18日,台湾举行“第十任总统、副总统”选举。计票结果,民进党提名的陈水扁、吕秀莲获得497.7737万张选票,以39.3%的得票率当选“总统、副总统”。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宋楚瑜、张昭雄获得466.4932万张选票,得票率为36.84%,高票落选。国民党提名的连战、萧万长仅获得292.5513万票,以23.1%的得票率名列第三。无党籍的许信良、朱惠良得票7.9429万张,得票率0.63%;新党提名的李敖、冯沪祥得票1.6782万张,得票率0.13%。国民党在掌握行政、经济与社会资源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敌只有14年党史的民进党,甚至输给脱离国民党参选“总统”的宋楚瑜,其原因在于:
第一,连战、宋楚瑜鹬蚌相争,陈水扁渔翁得利。李登辉主政后,国民党出现了多次分裂,实力一步步下降。而国民党内的权力卡位战与李登辉的刻意打压,导致具有相当实力的前台湾省长宋楚瑜出走和自行宣布竞选“总统”。宋楚瑜尽管挟有“勤政爱民”的良好形象和高民意支持度,但以李登辉为首的国民党高层利用“兴票案”对宋楚瑜采取打压、抹黑手法,使宋楚瑜的民调支持率由最初的40%暴跌至22%左右,不仅使陈水扁支持度大幅上升和最终当选,而且使宋楚瑜以些微的劣势失败。另一方面,宋楚瑜与连战的票源存在相当大的重叠性,两组同质人马参选,必然导致选票的严重分裂,使第三者陈水扁能以微弱多数胜选。
第二,李登辉分裂路线造成弃连保陈效果,李远哲关键时刻发挥临门一脚作用。李登辉主政期间,大肆推行旨在分裂国家、制造“两个中国”与“一中 一台”的“内政”、“外交”、经济、文化政策,并多次鼓吹“政权和平转移”,不仅奶大了民进党与陈水扁,而且形成了只有陈水扁才能继承李登辉的分裂与民主改革路线的假象;而陈水扁也大打“尊李(登辉) 牌”,挑拔李、连关系。种种原因,导致弃连保陈情形的发生。而与李登辉关系密切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曾获“诺贝尔物理奖”、形象比较清新的李远哲,在投票前的关键时刻倒向陈水扁,并为陈大打反黑金、政党轮替牌,不仅使一部分渴望改革的选民转向陈水扁,而且进一步催化了弃连保陈效应。
第三,台湾民众反黑金、要求改革的愿望强烈。国民党统治台湾55年来,长期一党专政,积弊甚深,包袱沉重,特别是李登辉主政后期,贪渎、腐败和黑金政治现象严重,岛内民众对国民党政权极度失望,“求新、求变”的愿望非常强烈。长期主打改革牌的陈水扁抓住选民的这种心态,推出“新政党、新政治、新政府、新领导、新中间路线”的“五新”口号,高唱“反黑金”、“政党轮替”,声称“只有政党轮替才能落实民主政治的基础”、“只有阿扁当选,才有办法彻底消除黑金的危害”。选前民调显示,40%的民众期待变天,支持陈的第一大因素即为“政党轮替”,达33.25%;陈获得的改革魄力(42%) 和道德操守(24%) 认同,均处第一位;而民进党执政地方所塑造的“清廉、爱乡土”形象也助于陈争取选票。
第四,民进党具有相当政党实力,竞选策略也比较得当。民进党历经14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当的政治实力,不仅在历次选举中拥有三分之一选票的社会基础,而且在1997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中执掌过半县市,在地方早就有执政优势。这些都成为陈水扁当选的重要资源。而民进党经过多年发展获得更重要的成果是,培养了一批形象清新、有一定知名度的政治明星级人物,如陈水扁、谢长廷等。特别是陈水扁在1994年当选台北市长后,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阿扁旋风”。
第五,候选个人形象也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国民党的连战性格稳重、温和,但他对李登辉言听计从,没有什么主见,而且外表刻板,反应迟钝,不善言辞,再加上过百亿富豪的家庭背景,众多选民,特别是青年选民对连战存有不认同看法,甚至厌弃、反感。从国民党内出走的宋楚瑜政绩十分突出,资历也比较完整,但“兴票案”使他显得有些不干净,外省人的身份也难获得绝大多数本土选民的认同。陈水扁性格摇摆不定,但他年轻活跃,深受中青年选民的青睐,加上有本省籍与反对党的光环,最后赢得了比较多数选民的投票支持。
陈水扁就职后,国民党的原班“总统府”“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人马被全面换掉,警察、司法、公营企业与事业系统及全岛性工商团体的人事也会出现大搬风。民进党从在野党摇身一变成为执政党后,过去暗中支持民进党的地方势力会公开化,部分支持国民党的地方势力则会乘机转向民进党,再加上民进党已掌控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市政权,民进党对地方势力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大大增强,而国民党对地方势力的绝对控制局面被彻底打破。而国民党“总统”选举失败及执政权的丢失,必然导致更加严重的内讧与分裂。党内围绕失败原因与如何新生等问题争论不休,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展开路线与权力之争,改造声浪与行政同步起舞。部分对国民党不满,或游走于国民党边缘的党员会乘机脱离国民党阵营;过去以执政权势笼络的行政、警察、司法、军队、教育、文化、工商等系统的众多党员,或退党保持中立,或倾向于执政的民进党;部分投机政客会转而投向其他政党,对抗国民党。此导致国民党党员人数大幅减少,各种专业党部功能严重萎缩,党籍“民意代表”大量出走,政党整体实力大幅下降。而前台湾省长宋楚瑜则藉竞选“总统”时所凝聚的政经资源与超人气势,吸纳从国民党中分裂出来的政治力量,组成新政党,大多数新党人士或投向宋楚瑜阵营,或与宋楚瑜结盟。这样,台湾政治出现了民进党主导下的三党竞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