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下水分布
福建地下水资源分布,按其赋存介质组合特征,可分为五种岩组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由第四季风积层、冲积和冲洪积层及残积层组成。风积层分布于大陆沿海和岛屿、海湾处,呈沙丘、沙塘等形态;单井出水量一般为200—300立方米/日左右,大都可达500—1 000立方米/日;水质多为淡水,岛部为咸水;含铁量超标(大于3毫克/升)。冲积和冲洪积层主要分布在沿海河口平原和山区盆地,由砂、砾石层构成;河口平原为泵压机,单井出水量一般为500—1 000立方米/日;山间盆地则多为潜水,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立方米/日,水质为淡水,但沿海一带为微咸至咸水(矿化度1—10克/升,最大35克/升)。残积层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台地,由花岗岩和火山岩风化而成;呈孔隙潜水,单井出水量一般10—50立方米/日。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由沉积岩组成,单井出水量一般500—1 000立方米/日,个别可达3 000立方米/日,地下径流模数一般为公里沉沙3.0—7.0升/秒·平方公里。
3.碳酸盐岩类岩溶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闽西、闽中地区,其溶隙、溶洞赋存地下水,地下径流模数6—12升/秒。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裸露型(泉流量一般小于10升/秒,个别可达39升/秒),覆盖型(泉流量一般大于10升/秒,最大可达700升/秒,单井出水量1 000—2 000立方米/日),埋藏型(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 000立方米/日)。
4.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分布面积约占全省1/3,地下水赋存于裂隙中,一般是脉状裂隙水。花岗岩类泉流量0.1—0.5升/秒,单井出水量一般为100立方米/日,个别可达1 000立方米/日,地下径流模数大于2.5升/秒·平方公里;火山岩类泉流量一般小于0.1升/秒,最大3升/秒,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立方米/日,最大可达600立方米/日,地下径流模数1.5—4.0升/秒·平方公里。
5.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由片麻岩、变粒岩、大理石、片岩、千枚岩等组成。地下水赋存于裂隙中,一般是脉状裂隙水,片麻岩、大理岩单井出水量100—300立方米/日,千枚岩单井出水量小于10立方米/日,地下径流模数2—5升/秒·平方公里。
总体看,福建地下水资源蕴藏量不丰,不宜进行规模开发,一般可作零星分散型的开采供人畜饮水或灌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