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左” 的干扰下缓慢发展1966—1976年
1966年,“文革”开始,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畜牧生产也不例外。但是为保证城乡居民的副食供应,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扶植政策,河北省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文化大革命” 时期,河北省的广大农村普遍实行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的体制,大牲畜作为主要生产资料一直是集体所有,集体饲养,不允许私人饲养。全省大牲畜存栏一直稳定在300万头以上。为保护种植业役用的需要,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自觉抵制 “左” 的干扰,积极繁殖、保护大牲畜,使全省大牲畜存栏,特别是役畜存栏有了一定增长。
这一时期,在 “左” 的路线下,把社员养猪作为“发展资本主义”,把养猪的奖励作为 “物质刺激”错误地进行批判,使养猪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全省养猪数量一度下降,1970年10月,根据农业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河北省提出了 “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 的方针,并确定了相应的政策。197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 《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精神,河北省提出了 “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 的指导方针,使养猪业得到较快发展。
1966年 “文革”开始,把农户养羊当作 “资本主义尾巴”,又一次刮起禁养限养风,全省养羊业徘徊不前。1973年3月10日,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外贸部、商业部 《关于发展山羊生产的报告》,坚决纠正禁止、限养山羊等错误作法。做到以牧养农,林牧并举,全面发展。1975年1月省革委农业局、商业局、对外贸易局、轻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和财政局转发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财政部和轻工部 《关于绵羊生产、收购、使用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要求深入贯彻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的方针,扭转大砍养殖的错误作法,实行农、林、牧三结合,在积极发展集体养羊的同时,要允许社员养羊。虽然各级有关部门在纠正 “左” 的错误方面和解决林牧矛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不大,1967—1978年12年中,河北省羊存栏一直在600万只左右徘徊。
受1960—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63年河北省的家禽存栏降到最低谷,城镇居民禽蛋供应极为紧张,为缓解禽蛋供求矛盾,省里决定在实行禽蛋派购的同时,实行补助平价饲料和优待供应,加上粮食产量逐年提高,饲料比较充足,河北省养禽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家禽存栏连年上升。1974年以后,河北省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养禽业所需饲料得不到充足供应,河北省家禽存栏开始在5000万只左右徘徊。
1966—1976年 “文革”期间,把社员养蜂、养兔当作 “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养蜂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集体养兔发展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