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国民党的“攘外安内”政策与统治的加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国民党的“攘外安内”政策与统治的加强

(三) 国民党的“攘外安内”政策与统治的加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以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为目的的严重事件——“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在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把东北地区拱手让给了日本,日本得寸进尺,并开始向热河进攻。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但是,蒋介石根本不顾全国各阶层人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公然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认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盖主战固须先求国内统一,即主和亦非求国内统 一方能言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镇压国民党内各反蒋派别,二是平息正在兴起的抗日救亡运动,集中力量“围剿”红军。蒋介石的“攘外”,即是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蒋介石认为,中国是个弱国,凭目前力量难以抵抗日寇的侵略,因此目前只能“忍耐”。
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采取了“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定约”的方针,不与日本进行直接的交涉,而是希望通过国联来制裁日本。国民党在外交上的懦弱形象,使日本步步进逼,不断制造事端,对华用兵。同时,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派别也乘机进行反蒋活动,以抨击蒋介石不抗日,逼蒋下台。
1931年11月,蒋介石在召开的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和胡汉民的矛盾激化。蒋介石主张制定训政时期约法,胡汉民反对。因此,在全会召开之后,蒋介石将胡汉民幽禁于南京汤山。1931年5月,国民党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了“训政时期约法”,使蒋介石独揽的党政大权从法律上得到了巩固和保证。
蒋介石将胡汉民幽禁于汤山后,引起了国民党内反蒋派的不满。胡汉民派、汪精卫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及两广的地方实力派等,云集广州,于1931年5月27日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并成立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宁粤分裂局面形成。
以汪精卫、孙科、李宗仁等为代表的粤方坚决反蒋,但这种分裂局面已为“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抗日形势所不容。宁方开始派代表同粤方会谈,粤方在抗日浪潮的推动下,以释放胡汉民为先决条件,决定与蒋介石重新进行合作。不久,蒋介石释放了胡汉民。10月22日,双方代表在上海举行了会谈,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0月27日,在上海召开的“和平统一会议”,达成了宁粤双方分别在南京、广州召开国民党“四全大会”的协议。
1931年11月12日至23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做了题为《党内团结是我们的惟一出路》的开幕词。会议决定恢复二届四中全会以来因政治关系而被开除党籍的李济深、汪精卫、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宋哲元、冯玉祥等12人的党籍。成立对日问题专门委员会,定“九一八”为国难纪念日,并希望通过国联以盟约来约束日本,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1931年11月18日至12月5日,粤方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在广州和上海召开,广州召开的四全大会,在胡汉民的主持下,提出了要蒋介石下台,改组南京政府等主张。上海四全大会,在汪精卫的主持下召开,并新选了一些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三个国民党“四全大会”结束后,宁方电邀粤沪中委来宁举行一中全会可同粤方合作,但粤方坚持要蒋介石下台才去南京开会。迫于粤方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于12月15日发表下野通电。同日,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批准蒋介石的辞职申请,并推选林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1931年12月22日,国民党宁、沪、粤三方中央执监委员在南京联合召开四届一中全会,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央政制改革案”“改进党务案”。全会推选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叶楚伧、居正、顾孟余、孙科、陈果夫、于右任等九人组成中央常务委员会,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三人为中央政治会议常委,推举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为政府常务委员,由孙科担任行政院长。不久,蒋、汪、胡相继离开南京,支撑南京国民政府大局的是孙科行政院长。
蒋介石虽然下野,但仍操纵着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孙科政府徒有虚名。对外,不敢同日本经济绝交,对内,不敢发动军队进行武装抵抗侵略。1932年1月3日,日本占领锦州,孙科政府即成了全国舆论的抨击中心。此时,采取观望态度的汪精卫,见孙科政府内外交困,遂决定与蒋介石合作,逼孙下台。1932年1月16日,蒋、汪在杭州西湖烟霞洞会晤,达成协议。20日、21日,汪、蒋先后返回南京。24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友仁代表孙科提出对日绝交的方针,蒋、汪坚决反对,陈友仁愤然辞职。次日,孙科也向国民政府辞职,偕同陈友仁一起赴沪。不久,选举汪精卫为行政院长。3月6日,汪精卫在河南洛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蒋介石被推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这样,国民党中形成了由蒋介石主军、汪精卫主政,蒋、汪共管党国大事的局面。
1932年1月28日,日本为了巩固其在中国东三省的既得权益,企图把国际视线由东北问题转移到上海问题,发动了对上海的侵略。驻守上海的国民党军队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指挥下,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推动下,尤其在上海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奋起抗战,同日本军激战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但是,迁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于洛阳的蒋介石集团,却对十九路军的奋起抗战不能给予大力支援,并进行种种的阻挠和破坏,致使十九路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得不于3月3日撤离上海。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上海停战协定》(亦称《淞沪停战协定》) ,以屈辱的条款换取上海战事的结束。
《淞沪停战协定》并未阻挡日本继续侵略扩张的步伐。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守军何柱国率部抵抗,但因孤军无援,不久,山海关失陷。2月日军侵占热河,并于3月进犯长城线上的军事要塞喜峰口、冷口、古北口。国民党二十九军宋哲元部、二十五军关麟征部主力部队进行坚决反击,给了日军沉重打击,迫使日本改由山海关向滦东进攻。中国守军终因寡不敌众,使日军于5月份控制了长城各口,平津危急。而国民党政府却命令设立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默认了日本对中国东北和热河的占领,中国对冀东20余县的全部统治权由此失去。
一方面,蒋介石集团步步退让,另一方面,广大的爱国官兵在中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不断举起抗日大旗。1933年春,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在察哈尔举旗抗日,重创日军。1933年11月,被调往福建参加“剿共”的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领导下,举起了反蒋抗日的大旗,并在陈铭枢、李济深、黄琪翔、陈友仁等的策划下,于11月20日,发动了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22日,福建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选举李济深为主席。这次事变,是国民党内以李济深、陈铭枢为代表的爱国民主人士试图建立联共反蒋的抗日政权,尽管在蒋介石的内外夹攻下,仅存在两个月就失败了,但是,它打击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对停止内战、团结抗日起了积极的作用。
南京国民政府在对日本采取步步退让政策的同时,却加强了对内的统治,建立特务组织和实行法西斯的保甲制度。1933年初,蒋介石指使陈果夫、陈立夫纠集CC系亲信分子组织“青天白日团”和“中国国民党忠实同志会”,蒋介石亲任会长。这个组织专门从事特务活动,并从中央党部逐渐扩大到各省、市党政机关、文教部门以至经济机构。1938年,成立了“中央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在全国抗日反蒋浪潮面前惶惶不安,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在他的指使下,1932年3月,成立了以黄埔军人为核心的“力行社”即“蓝衣社”。同时成立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蒋介石担任社长。“复兴社”的重要特务头子有所谓“十三太保”,即贺衷寒、桂永清、袁守谦、邓文仪、康泽、戴笠等。这个组织公开宣传法西斯主义,组织十分严密,并设有专门从事监视、禁锢和暗杀等行动的特务处,以戴笠为处长。特务处隶属于军事委员会,称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所以又称为“军统”。
为了巩固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基层组织,蒋介石在农村重新建立保甲制度,重点是红军和共产党活动的地区。编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并实行“联保连坐”,即一户犯“罪”,各户同坐。1934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在全国一律实行保甲制度,推行“管、教、养、卫”原则。保甲制度推行的结果,使国民党的统治开始深入基层。
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强化了军事力量,不但设立了军事委员会,由蒋介石任委员长,对军队实行统一编制,使全国有48个军的正规军;而且又建立了强化了的地方武装,对地方武装实行统一编制和指挥,将民团改称保安队,使地方武装迅速扩大,为蒋介石继续“围剿”红军提供了后备力量。
1932年6月,蒋介石在汉口成立“剿匪总部”,自任总司令兼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并调集60多万军队,向各苏区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1933年春,以何应钦为“赣粤闽湘边区剿匪总司令”,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犯。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大军,在英、美、法、意、日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在200架飞机和许多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但中国共产党内,由于推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对国民党的进攻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使红军被动。国民党以主力进占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转移,蒋介石命令部队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但是,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强渡金沙江,使国民党“追剿”长征红军的计划破产。
国民党不断发动战争的同时,也试图进行一些经济建设活动。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曾通过“确定训政时期物质建设之实施程序及经费案”,不久,又通过“实业建设之程序案”。在国民党的四届六中全会上,又通过了“货币改革办法”等等,所有这些议案和办法,尽管有的由于国民党忙于战争,而未能全面展开。但以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管辖范围的扩大,进口关税率的提高,币制的统一,尤其是1935年10月开始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中国的民族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到1936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在工业领域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已超过了非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的总产值约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6.9%。表明了中国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南京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却是官僚资本经济。随着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强制和经济特权的扩大,逐渐形成了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是依靠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权力,发动内战,勾结帝国主义,经营投机倒把的金融活动起家的。四大家族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等四大银行为其活动的中心。此外,又设立了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两个金融机构,这是四大家族金融垄断的中心支柱。同时,又控制了“小四行”(新华信托、中国通商、四明、中国实业) ,“北四行”(金城、盐业、中南、大陆) ,“南三行”(上海、浙江实业、浙江兴业) ,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垄断金融网。到1935年,在全国2566家银行中,由四大家族插手的就有1971家。到1936年,四大家族具有的资本总额占全国银行的59%。
另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又通过南京政府设立的资源委员会,垄断了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战力物资的出口。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工业、农业,操纵了中国的商业、交通运输业、新闻出版业等。从而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独裁者。

☚ (二)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政策和蒋介石的武力“统一”中国   (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国民党联共抗日政策的形成 ☛
000000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