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平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平经

太平经

书名。道教最早的经籍。汉时曾先后流传有三种《太平经》:西汉成帝时有齐人甘忠可的《天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东汉末有于吉的《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和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均已佚。明《正统道藏》所收录的《太平经》只有残存的五十七卷、唐人节录的《太平经钞》十卷以及《太平经圣君秘要》。该书主旨谓天地万物都受于元气;阴阳交感,五行交配,及生万物。人行事须顺乎五行之理,不当逆天而行。该书对气功的传统理论进行了精辟的发挥:“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为一,久以致理,非同筋力, 自然而致太平矣”。该书还有一段关于意守法的内容:“使空室内傍无人,画像随其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脏象,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像,思之不止,五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

☚ 淮南子   论衡 ☛

太平经

又名《太平清领书》。早期道教著作。成书于东汉后期,非一时一人所作。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时宫崇上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号《太平清领书》,后桓帝时襄楷又自上此书。其思想内容庞杂,大致包含三类:一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言论;二是揭露批判豪门贵族黑暗政治的言论;三是反对残酷剥削,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互相友爱的言论。其中心是“太平”思想,“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万物。经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经”。据此,提出阴阳和顺、物富民安和平等、平均、公平的太平世界的社会理想,并提出任用贤才、减轻刑罚、养民富民、沟通民意、自食其力、周急救穷、互助友爱、待人平等等政治伦理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以后起义农民所利用。《太平经》里也有诸如维护尊卑等级、私有制度,反对犯上作乱,鼓吹善恶报应等等反映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这些互相矛盾反映不同阶级利益要求的思想,都在“致太平”的幻想中被糅合在一起,通过宗教神学的方式加以论证。《太平经》一书,今已残缺不全,原书170卷,现只存57卷。王明先生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27种引书加以校补,编为《太平经合校》。

太平经

169 太平经

早期道教著作。又名《太平清领书》。汉代曾流行有甘忠可的《天历仓元太平经》,于吉的《太平青领书》和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均已佚。今存明《正统道藏》所录残本57卷。其内容庞杂,主要是宣扬宗教和封建伦理观念,但间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道德思想和要求。本书针对封建剥削阶级聚敛财物、欺凌百姓的现象,提出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救穷周急,有道施教的道德主张。本书还针对残害妇女的罪恶社会现象和伦理教条,提出“尊卑大小皆如一”、君臣民“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的道德理想。本书也宣扬 “承负”的善恶果报观,认为个人行为是否符合天意,会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同的因果报应。本书对于民间宗教活动,尤其是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道陵的五斗米道等曾发生一定影响。

☚ 抱朴子   颜氏家训 ☛

太平经

020 太平经

道教经典。相传有西汉甘忠可《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东汉于吉(一作干吉)《太平清领书》 170卷,张陵 《太平洞极经》 144卷。今本 《太平经》为《正统道藏》所收,题于吉撰,仅存57卷。今人王明据唐《太平经钞》等书辑补,编为《太平经合校》,基本恢复原貌,据考非一时一人之作。内容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社会各个方面,宣扬宗教及封建伦理观念,主张自食其力,互救互助,预言大德之君降世。太平盛世来临。东汉末年张角据以创立太平道。对五斗米道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 道藏   阴符经 ☛
太平经

太平经

道教经书。亦称《太平青领书》,为东汉晚期甘忠可、于吉、张陵等儒生和方士所撰。内容庞杂,涉及阴阳、鬼神、天地、干支等,主要宣扬“有神论”及宗教迷信,鼓吹调和平均的“太平之道”,同时也对社会黑暗进行谴责,流露出救穷周急及自食其力的思想,对东汉黄巾起义起到一定的影响,也对道教的神仙思想、修道之术颇多帮助,因被道教奉为经典。今存五十七卷。

☚ 南华真经   老子想尔注 ☛
太平经

太平经

道教经典。著者不详。据《后汉书·襄楷传》:东汉“顺帝时,琅玡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其书名《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明正统《道藏》收有《太平经》,原为一百七十卷,今残存五十七卷。大约成书于东汉中晚期。从其体例经文可知,《太平经》在流传形成中,屡经增删,故非一时一人之作。《道藏》中另有《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当是《太平经》的辑略。《太平经》上承老子思想,又受两汉图谶之学和神仙方术的影响,《后汉书》称“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早期道教的一派太平道,以经名派,奉其为主要经典,并以此经组织、动员群众,鼓动农民起义,对东汉末年的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神学思想上,《太平经》信仰“天人合一”。认为天地是人的本始,天人一体。人要法天道,得天心,合天意。天地都有神灵,主日月星辰,四时风雨以及人寿祸福。人君是天之子,因此,“人君为善于内,风雨及时于外,故瑞应反从人胸中来”(《道典论》卷四引)。反之,则会引起自然界之变怪灾异。
在宇宙观方面,《太平经》继承《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把宇宙万物的本源归结为“元气”,认为“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万物”(卷七十三至八十五)。同时提出“三合相通”,认为太阳、太阴、中和;生、养、施;道、德、仁;天、地、人等都需要“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道可成”(卷四十八)。
在社会观方面,《太平经》提出实现“太平”的政治理想,认为“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也,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卷四十八)。这样的社会就是治理平均,公正无私,相爱相通,无复有害。因此,经文斥责那些“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的为富不仁者,指出“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卷六十七)。
在伦理观方面,《太平经》认为最重要的是忠和孝,孝为善之首。如果不孝不忠,天地鬼神都会令其凶夭,死后魂神受考。忠孝之人,现世荣贵,死后升天。对于人的行为,“天遣神往记之。过无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卷一百十)。并且提出“承负”的观念,认为“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前为承,后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卷三十九)。
在长生成仙理论方面,《太平经》认为人人都可以达到不死成仙,只要能“爱气尊神重精”(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而保守精气神合一的,就是“守一”之术,守一就是守神,保持身心平静,意念集中于某处。它“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太平经圣君秘旨》)。此外,还有守气、食气、还反神气、胎息、尸解、卜葬、灸刺、符祝、草木方等方术的介绍。《太平经》认为“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卷九十),但是它又强调人仅得一生,所以应当乐生重生,养身全形,修道成仙。
《太平经》集中国道教初期思想的大成,其中既有渊源于方仙道和神仙家的神学教义,又包含了渊源于黄老道的某些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因素,又有反对剥削阶级聚敛财货等思想。因此,它对中国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国哲学史和道教思想史上颇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现存《太平经》残五十七卷,收于明正统《道藏》的“太平部”。见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三家本”)第二十四册。今人王明有《太平经合校》,此书以《道藏》本《太平经》为依据,参照《太平经钞》及其他二十七种引书,加以校补而成,使人得见原《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的概貌。

☚ 道教   老子想尔注 ☛

太平经

又名《太平清领书》。道教早期经典。原一百七十卷,现存残本五十七卷。采“神人”(又曰“天师”)答六方“真人”问的形式,卷帙浩繁,内容驳杂。其说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广述治世之道、伦理之则,及长寿、成仙、通神、治病、占验等术,而以顺天地之道治政修身,以达天下太平为宗旨。融道、儒、墨、阴阳、神仙诸家之学。对后世道教各派教义有影响。为研究东汉末期社会情况和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今人王明辑校为《太平经合校》。


太平经

道教经典。主张建立兴善除恶的社会,这就需要人们之间“并力同心”、“互助互利”、“相亲相爱”;提倡孝道、敬老爱幼,反对残酷迫害妇女;认为人类是初善后恶,应回到初善的境界中去。是反映农民道德观念的重要文献。参见“宗教”中的“太平经”。

太平经

太平经

道教早期经典。传汉时曾先后流传3种《太平经》,即: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东汉末年琅邪(今临沂北)人于吉的《太平清领书》170卷,张陵的《太平洞极经》140卷。均散佚。明《正统道藏》所收《太平经》,仅残存57卷。该书内容庞杂,涉及天地、阴阳、五行、鬼神及当时的社会情况等,宣扬宗教和封建伦理观念,也有一些篇章反映劳动人民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主张自食其力和救穷周急等思想,对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等产生过一定影响。是研究东汉末期社会情况和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

☚ 五峰山   太平道 ☛
太平经

《太平经》

中国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关于撰者传说不一,约成书于东汉中晚期。现存《太平经》,与后汉襄楷、晋葛洪、刘宋范晔所传相符合。《太平经》中所用的词汇,地理名称,社会风尚等,皆为汉代所已有,所以确定该书是汉代时期所出是较准确的。《太平经》汲取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以及黄老、神仙、谶纬、方术的观点、思想,内容因之庞杂,该书主旨主要讲如何导致太平。《太平经钞》说:“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要想达到太平,就须任用贤才,减省刑罚,沟通民意。经中还主张人们要自食其力,抨击富人残酷剥削穷人,经中既反映了农民的某些利益,又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造成了自相矛盾。经书汲取了当时流行的元气唯物论的观点,说“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自有祖始”。认为不仅天地人都是从元气自然化生而成,就是飞禽,走兽,爬行虫类,水中鱼虾之类以及诸谷草木等等,无不由元气生成。由于《太平经》是民间道教的经典,作者对民间的疾苦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经中也能反映农民的一些要求与愿望。史称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就受了太平经的影响。但也有意见认为,经中一些理论,不是反映民间疾苦,而是替剥削阶级出谋划策;其理论在本质上也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太平经》对于研究道教史及东汉中晚期社会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仅存有明正统《道藏》一个本子。原书共170卷,今本残存57卷。另有《太平经钞》10卷。可略补《太平经》的缺佚。正统《道藏本》原无目录。伦敦博物馆藏敦煌经卷中有抄本《太平经》总目录。20世纪50年代王明根据《太平经钞》和27种文献校、补、存编成《太平经校》一书,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 王重阳   太平道 ☛

太平经

The Tai Ping Classic

太平经

一名《太平清领书》。早期道教主要经典。史载汉代曾先后流行三种《太平经》。《汉书·李寻传》称: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据传此经论述灾异广嗣益寿之术,今已失传;《后汉书·襄楷传》云:“顺帝(126—144)时,琅邪(今山东临沂)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唐章怀太子李贤注:“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另东汉张陵有《太平洞极经》144卷,《道教义枢·七部义》云:“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此经并盛明治道,证果修因,禁忌(原为恶,据《云笈七籤·卷六》校正)众术也。”上述诸经均已佚散,明《正统道藏》(第746—755册)收有《太平经》,仅残存57卷。另有唐代闾丘方远书录的《太平经钞》10卷及《太平经圣君秘旨》。今人有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初版。由于内容庞杂,非一时一人之作,但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则是事实。其编撰宗旨是“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太平经合校·卷一至十七》)“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觋杂语”,“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后汉书·襄楷传》)关于天地、阴阳、五行、灾异、鬼神、养生、瑞应、巫术、医学;伦理道德及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多有论述。它继承了老子的“道气”论和《管子》的“精气”说以及鹖冠子的“元气”论,提出气化学说。“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卷一至十七),“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死”(卷四十)。但元气及其派生的阴阳中和之气,都是具有感情和道德意识,“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悦则阴阳和合,风雨调,风雨调则共生万二千物”(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阳气“好生”,阴气“好杀”,和气“好成”,“无阳不生,无和不成,无阴不杀。此三者相须为一家,共成万二千物”(卷一百十九)。这与王充的元气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篇》),有着一定的差别,成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把气分为层次有别的帝气、王气、相气、候气、微气(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更增加了神秘的情调。作者还提出了三名同心的调和论思想,构成其理想的太平世界。凡事皆包含阴、阳、和三种成分,唯有中和才能“相受共养万物”(卷四十八)。事物都是三名一体,“元气有三名: 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 天、地、人。天有三名: 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 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 父、母、子。治有三名: 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卷十八至三十四)“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卷四十八)但其根本在于作者肯定阳尊阴卑君尊臣卑的思想,阴从阳,民从君,下从上(卷三十六),“夫道者,乃正人之符也”(卷一百十九),即依道家学说而行,即得天道,天下太平。作者又述及阴阳五行灾异说,天意即阴阳之道,所以人要通晓阴阳之理,顺应阴阳之道。“阴顺于阳,臣顺于君”(卷十八至三十四),而“阴阳之道,要在中和”(同上),“中和者人主之,四时五行共治焉,人当调和而行之。”人失道不能顺,忿之。故四时逆气,五行战斗,故使人自相攻击也”(卷九十二)。“今天下日蚀,极天下之大怪也”,“天下之灾异怪变万类,皆天地阴阳之变革语谈也”(卷八十六)。五行推崇火木,火象君,木象生,抑制金、土、水,“兵,金类也,故当急绝之故也”,“金气王则木衰,木衰则火不明,火不明则兵起之象”(卷六十五)。水是太阴,民也。“金王则水相,金王则害木,水相则害火。”(同上)“大起土者,是太后皇后之宫也”。火为太阳,木为少阳,主生主养,代表道德,佗们兴盛,五行有序,天下长治久安。作者还提出了天人相通的神仙观念,把神仙最早划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他们各自生而有命,“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卷七十一)。这样形成道教的神仙系统,最初两级衔接着人间的最高层次,往上则是神仙世界,神人之上还有“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卷四十二)。一种是天地阴阳神仙系统,另一种是道教独有的神仙系统。助天为治使神仙成为天神的辅助,乃《太平经》的创新。此外,又提出“承负”学说,发展了《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曰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三后生者也”(卷三十九)。解说善恶与福福不相一致的现象归因为承负代代积累过失的结果,由家庭延及国家。“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卷一百十)有过之后应悔过,“有性之人,目无恶意,虽有小恶,还悔其事,过则除解”,“自责悔过大久,承负解除”(卷一百十一),此外还有在“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卷九十七)等手段解除罪过与承负。最后,又提出修道的原则养性与积德并重,忠君、敬师、事亲,“积德不止道致仙”,“孝顺事师,道自来焉”(卷九十四至九十五)。“故父母者,生之根也;君者,授荣尊之门也;师者,智之所出,不穷之业也。此三者,道德之门户也。”(卷七十三至八十五)守一之法及食气服药等都是修道不可缺少的途径。对于后世道教炼养长生、治国安民的教义及神仙崇拜、礼仪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等也产生重要影响,是研究道教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太平经

道教最古老的经典。东汉顺帝时,琅玡(山东诸城一带)人宫崇曾上其师于吉所得“神书”一百七十卷,号为《太平清领书》。后散佚过半,今本残存五十七卷, 另有唐人节录的《太平经钞》,载入《道藏》,可供校补之用。其书卷帙浩繁,大概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宣扬宗教唯心论和图谶迷信,推崇神仙方术,所阐发的政治思想多以阴阳五行学说立论。但有些篇章表示了自食其力、散财赡贫的主张,反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和聚敛财物,表示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于民间宗教活动如张角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的五斗米道均发生过一定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