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引黄灌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引黄灌溉

(二)引黄灌溉

黄河自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入山东境,流经菏泽、济宁、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淄博、东营等9个市(地)、25个县(市、区),从垦利县注入渤海。山东省境内河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之前,黄河决溢频繁,“百害而无一利”。民国期间,一些有志于治理黄河的人曾提出引黄兴利的主张,但未能付诸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山东省在加强河防的同时,开始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灌溉、淤田。从50年代初到1990年的40年期间内,引黄灌溉经历了试办、大发展、停灌、恢复和再发展的曲折历程,到1990年,全省共建成引黄涵闸47座、虹吸工程59处、扬水站(包括扬水船)26座,总设计引提水流量2 133米3/秒,设计灌溉面积2 71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引黄灌区74处。山东沿黄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1.引黄历程。1950年3月,山东省在利津县綦家咀黄河大堤兴建第一座引黄涵闸,8月底竣工放水,引水流量1米3/秒,引水淤填了背河洼地坑潭,加固了堤防,改良了部分盐碱地,还解决利津、沾化两县2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发挥了较好的效益。1956年1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黄河河务局《关于举办虹吸引黄工程的报告》,决定大力发展引黄工程。到1958年,共修建虹吸24处、162条管,设计引水流量160米3/秒,设计灌溉面积56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92万亩。在试办引黄虹吸工程的同时,还兴建了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1956年11月引黄闸竣工,1958年8月灌区工程全部竣工,当年灌溉夏秋作物56万亩,冬灌小麦24万亩。试办引黄工程,实行有灌有排、排灌并重,虽有局部土地发生次生盐碱化的情况,但总的效益非常显著,深受群众欢迎。试办引黄总体上是成功的。
1958年以后,在“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再加上1959年特大干旱,沿黄各地掀起大办水利的热潮,普遍反映虹吸工程规模小、引水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纷纷要求改建引黄涵闸,到1960年先后建成了位山、黄寨、刘庄、陈垓、苏泗庄、盖家沟、韩家墩、马扎子、刘春家、簸箕李等大型引黄涵闸,总设计引水能力达到1 600米3/秒,设计灌溉面积48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25.6万亩。1959—1961年期间,沿黄地区旱情严重,引黄灌溉对农业增产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对黄泛平原区旱、涝、碱的规律认识不足,片面强调了灌而忽视了排,在灌排工程不配套的情况下,到处大引、大蓄、大灌(1959年引水32.7亿米3,亩耗水量800多米3;1960年引水40亿米3,亩耗水量600米3),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土地次生盐碱化迅速发展。据统计,1949年菏泽、聊城、德州、惠民(今滨州)四地区有盐碱地547.7万亩,1962年发展到1 176.6万亩,增加了1倍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引黄灌溉出现了“第一年增产,第二年平产,第三年减产”的不良结果。鉴于这种情况,国务院确定停止引黄灌溉。
经过一段时间的停灌,人们认真总结了引黄的经验教训,认为引黄灌溉总体上是可行的,但必须兼顾旱、涝、碱、沙等多种因素,实行综合治理。1966年3月,水利电力部批准了山东《关于恢复和发展引黄灌溉的报告》,提出要“积极慎重,做好规划设计,搞好灌排和田间工程配套,防止再次发生盐碱化”。从此,引黄灌溉在山东又重新发展起来。1976年以后,山东省持续干旱,沿黄地区充分利用黄河水,不断扩大水浇地面积。扩建新建引黄涵闸,延伸引黄渠道,增做蓄水工程,利用非灌溉季节引蓄黄河水。1965年复灌时,全省引黄有效灌溉面积仅为85.24万亩,到1980年达到650.32万亩,1990年发展到1 413万亩,加上引黄补源和尾水利用,黄河水实浇面积达到2 500万亩左右。另外,在远距离引黄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成功地建设了引黄济青(青岛)、引黄济淄(淄博)、引黄济湖(南四湖)等大型工程,为山东省远距离引黄开创了新局面。历年引黄灌溉情况见表2-5-2。

表2-5-2 山东省历年引黄灌溉发展情况

单位: 万亩
年 份引黄有效
灌溉面积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57
78.85
194.84
492.24
664.97
725.60
621.54
45.10
年 份引黄有效
灌溉面积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85.24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307.15
366.30
430.90
527.56
566.95
568.73
579.74
年 份引黄有效
灌溉面积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588.29
606.01
612.93
650.32
660.59
683.48
732.83
781.77
811.12
838.21
1 018.26
1 272.99
1 354.92
1 413.77

注:1.以上数据均出自《山东省水利统计资料》(1949—1990),山东省水利厅,空白处缺资料;
2.有效灌溉面积中含灌区提水。
2.引黄管理。引黄管理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起来的。引黄之初,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比较混乱。1966年水电部对引黄作出规定,但接着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使刚制定的规章制度未能得到执行。鉴于引黄管理混乱的情况,1980年水电部召开豫、鲁两省引黄工作会议,作出17条加强引黄管理工作的规定。会后,引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重点是实行了分级管理、承包责任制、用水签票和征收水费等制度。
(1)分级管理。省水利厅设引黄处,负责全省引黄管理工作;黄河河务部门管理渠首;地区(市)成立引黄处(科),跨县的大灌区成立管理所;支渠以下由乡镇或村管理,设管理小组或护渠员。1990年,全省有引黄管理人员3 959人(其中固定工2 416人,合同工和临时工1 543人),乡村管理人员2 413人。
(2)承包责任制。基层单位成立专职与群众相结合的管理队伍,将渠道、建筑物、林木、放水等管理工作承包到单位和人员,签定承包合同,根据工作成绩定奖惩。山东省陈垓灌区在管理工作中实行专群结合,多次被评为全国引黄灌区管理第一名。
(3)征收水费。引黄灌区积极推行“分级供水、用水计量、按方收费”办法,取得很好效果。1990年,全省引黄灌区收取水费达11 340.81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3. 引黄效益和问题。1971年以来,全省平均年引黄河水量63.98亿米3,1989年达到123亿米3,受益最大的是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5个地市。引黄复灌(1970年)以前,5地市的小麦平均单产44公斤,总产83.5万吨;棉花单产23公斤,总产17.4万吨。恢复引黄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产量大幅度上升。1985年5地市小麦平均单产263.3公斤,总产567万吨,分别是1970年的5.98倍和6.79倍;棉花平均单产60.9公斤,总产79.25万吨,是1970年的2.64倍和4.55倍。1989年遇特大干旱,而小麦平均单产达269.5公斤,总产617.5万吨,棉花平均单产55公斤,总产89.25万吨。另一方面,引黄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❶黄河含沙量高,引水必然引进大量泥沙(70年代,全省平均年引进沙量5 321万米3),由此带来很多问题:河道淤积,降低了防洪排涝能力;渠道清淤任务繁重;土地沙化等;
❷引黄灌区仍潜伏着盐碱化威胁;
❸管理粗放,在所有灌区中引黄灌区用水定额最高,有的仍沿用大水漫的方式。
☚ (一)井灌   (三)引河、引湖灌溉 ☛
000175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