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影响和后果
上述情况说明,四川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其影响所及已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对土地资源本身产生很大影响,导致地表景观更改,土地质量下降,宝贵的耕地资源遭到破坏。据1985年的统计资料,四川中度以上盐碱化面积已达10.3万公顷;中度以上沙化面积1.83万公顷;土地石化面积77.82万公顷;土地污染面积271.33万公顷;天然草地退化面积143.1万公顷。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土地质量恶化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发展。其后果,是全省有限的土地资源负荷日益加重,质量退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待开发土地资源数量日趋减少,难利用土地增加,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
2.水利工程淤毁报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塘、库、堰、渠,使水利工程蓄水和输水能力减弱,农业灌溉和防洪效益降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有68万口山平塘,总蓄水量30亿立方米,由于泥沙淤积,到1980年实际只能供水14亿立方米,减少蓄水能力53.3%;目前,全省1.23万座大小水库,因淤报废的占28%。据盆中丘陵区琼江流域典型调查,该流域各种水利工程淤积量达684万立方米,其中山塘水库占30%,石河堰渠占21.7%,每年减少灌溉面积在333.3公顷以上。乐山市境内于1971年兴建的龚嘴电站水库,目前泥沙淤积量达2.3亿立方米,占总库容量3.5亿立方米的65.7%,损失装机容量5万千瓦。全省各类蓄水工程,因大量淤沙,年均损失库容1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一座大型水库。
3. 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林草植被的严重破坏,导致涵养水源能力减弱,雪线上升,林线下降。岷江水系,近几年来枯水期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延长了1个月,最枯时期流量由125立方米/秒锐减到90立方米/秒;大渡河上游,过去洪枯流量比为355:1,现比值为3 055:1,相差近10倍。江河塘库水量洪枯期的严重失衡,首先是农业灌溉用水困难。1980年与1983年相比,全省耕地灌溉面积由302.3万公顷减少到274.1万公顷,下降9.2个百分点。其次,是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矛盾十分突出,水荒已成为四川大中城市普遍性的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4. 病虫危害扩大。森林面积减少,工业“三废”大量排放,高残毒农药的普遍使用,使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天敌大量减少,引起病虫害发生频率加快,受灾面积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共发生大规模病虫害20多次,平均不到两年就出现1次。1977年小麦条锈病大范围发生,受灾面积47万公顷,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1/4,当年小麦减产近20万吨。1985年全省稻瘟病流行,受灾面积60万公顷,损失稻谷50万吨。
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滑坡、山崩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1987年四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30.8亿元,占全省当年工农业总产值912亿元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