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开辟新渔场,利用新资源
浙江渔场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沿岸渔场向近海渔场延伸,向外海远洋渔场梯度发展,以开发利用新的渔业资源。
1. 吕泗渔场。1955年春,浙江省海洋水产试验所,在江苏渔民帮助下,组织4艘机帆渔船去吕泗渔场试捕大、小黄鱼,获得丰收,并初步掌握了吕泗渔场情况、鱼发规律及操作技术。1956年春,聘请江苏渔民作向导,组织1 000多对木帆渔船和机帆渔船到吕泗渔场生产,获得高产丰收,开发利用了吕泗渔场大、小黄鱼资源。1966年最高年产大、小黄鱼5. 65万吨,其中大黄鱼4万吨,小黄鱼1.65万吨,一般年产量2.5万—3万吨。从1955年开始延续生产至1974年长达20年之久,累计捕捞大、小黄鱼42.05万吨。1967年以后,因渔场船只拥挤,纠纷增多,资源衰退,1974年以后就不去吕泗渔场捕捞了。
2. 闽东渔场。该渔场位于福建沿海,毗邻于浙江南麂渔场,历史上温州渔船与福建渔船共同在闽东渔场捕鱼。70年代中期,浙江渔船在闽东渔场年产带鱼、大黄鱼近万吨。进入80年代,由于捕捞强度大,产量不高,浙江渔船逐渐减少。
3. 外海渔场。浙江的国营渔业公司,早在50年代中期,就到禁渔线外生产,群众渔船到外海渔场生产是7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外海渔场从舟外渔场和温台外海渔场,延伸到钓鱼岛、济州岛、对马海峡等渔场捕捞,并发展到拖、围、钓、流等多种作业,开发利用多种新的渔业资源达10余种,主要的有马面鲀、鲐鲹鱼、乌贼、鱿鱼、鲷类等。1992年,外海捕捞的产量达到51.41万吨,占全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1.84%。
4.远洋渔场。舟山海洋渔业公司,于1985年3月10日参加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组织的西非远洋渔业合作捕鱼;1987年宁波海洋渔业公司派出2艘冷藏船参加上海海洋渔业公司赴伊朗海区捕鱼;1989年2月25日和3月27日,浙江分别二次共组织8艘渔轮赴澳大利亚、索马里捕鱼;1991年10月成立浙江省远洋渔业公司,同年派出渔轮和钓船分别到西非塞内加尔渔场捕鱼和贝劳钓金枪鱼。1992年,远洋渔业捕(钓)鱼22 216吨 (未包括舟渔公司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