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
1. “一年一个样, 三年大变样” 主题教育。1992年, 根据邓小平对上海工作提出的 “一年一个样, 三年大变样” 的要求, 上海郊区广泛开展宣传思想工作, 动员干部群众主动、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教育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❶形势目标教育。教育干群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增强机遇感和紧迫感, 主动自觉地为实现各项任务而奋斗。
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思想,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 破狭隘的地域经济思想, 立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 破 “等、靠、要” 思想, 立积极主动、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观念; 破小打小闹、小本经营、小富即安的思想, 立做大文章、干大事业、创大财富的观念;破平均主义的思想,立效益决定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重奖的观念;破轻视人才的思想,立依靠科技、发展高效经济的观念。
❸真抓实干教育,脚踏实地夺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同时,明确了衡量主题教育效果的七项标准,即:一看观念是否大转变,二看经济是否大发展,三看产业结构是否大调整,四看集镇村落环境是否大改观,五看文明创建质量是否大提高,六看各项工作是否有大起色,七看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是否大改善。在这次宣传教育活动中,各县都在县报、县广播电台、县电视台开设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各个乡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动态,立体型地展示郊区大变样的总体情况。各乡(镇)、局也充分利用标语、广播、黑板报、画廊进行广泛宣传。同时,把宣传教育与落实各项工作目标相结合。各县各乡镇都重新修订了自己的“八五”规划和年度指标。
2.“抓庭院建设,建文明家园”活动。开展“抓庭院建设,建文明家园”活动,是“新风户”活动的延伸与发展,即将道德建设同庭院经济建设、庭院环境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0年代以来,农村庭院经济发展较快,不少农户利用庭院内外各种资源和剩余时间,从事种、养、加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具有面积小型化、内容多样化、劳动辅助化、经营集体化的庭院经济,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美化了农民家庭环境,陶冶了农民的思想情操,推动了农民自觉地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抓庭院建设,建文明家园”活动,既是新风户活动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庭院经济的发展和升华。“庭院建设”已在郊区各县遍地开花结果,郊区六县参加户数达356 845户,涌现“庭院建设”的各类示范户达22 865个,创造经济效益近10亿元。“文明家园”活动带动了农村的“三学”、“五好家庭”、“双学双比”等活动。实践证明,“抓庭院建设,建文明家园”活动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1996年底在中宣部竹山会议上被肯定。
(1)促进了庭院经济的发展。青浦县沈巷镇,由种植果树、花卉、银杏向养殖牛蛙、甲鱼等高效庭院经济发展,1993年全镇庭院经济总产值3 428万元,净收入1 030万元,户均产值5 526元,净收入1 661元,占全镇分配水平的21%。
(2)激发了农民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的热情。崇明县竖新镇油桥村二队施玉香,刚开始种葡萄时赔了3 000多元,订阅了《中国果树》、《中国科技报》、《葡萄栽培技术》等报刊杂志,还先后前往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有关科研所、果园场,求教葡萄种植知识。经过刻苦自学和实践,终于掌握了一整套种植葡萄的实用技术,成为高产葡萄园的主人,被人称为“葡萄皇后”。金山县钱圩镇联合村农妇王佩芳,既搞庭院养殖,又搞庭院种植。她先后攻读了《家禽家畜饲养管理技术》、《病虫防治学》、《果树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科技书籍,探索出了“三段养猪法”,生猪饲养三个月,平均每头重达100千克,而且瘦肉多;还通过嫁接繁殖等栽培试验,解决了当地种植柑桔结果少、酸度高的问题,成为“三学”状元。
(3)美化了庭院环境。许多村家家屋前宅后种上了果树。青浦县盈中乡的丁仕福,种有花卉几十个品种、800多盆,屋前宅后还种有桃、李、无花果等果树。通过庭院建设,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居住环境。
(4)“文明家园”的创建,带动了庭院道德的发展。许多乡镇达到了“六无”,即无刑事案件,无打架斗殴,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各类事故,无矛盾激化,无计划外生育。创建户道德素质提高,社会风气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