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代农业名人
侯光炯 男,88岁,上海市金山县人,中共党员,汉族,西南农业大学土化系教授,一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国著名农业土壤学家。他创立了“土壤肥力结构——热力学”理论,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土壤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他主持研究的“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开辟了稻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该项成果在我国南方十几个省推广,比传统耕作方法增产15%—30%,被四川省列为农业增产的四大措施之 一。侯光炯于1979年获全国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的名字和事迹已被列入英国1988、1989两年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冯达仕 男,汉族,78岁,四川省邻水县人。于1992年病逝。194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无党派人士,曾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六届政协委员,为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小麦育种专家。他从50年代开始,考察研究四川各地小麦生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提出了小麦育种必须走多花多实、粒多粒重的穗重型道路。50年代开始培育小麦新品种“五一麦”;60年代选育出小麦新品种绵阳4号、8号、10号;70年代又相继培育出绵阳11号、12号、15号、19号、20号、21号良种,形成了小麦系列良种。到1990年底,在南方9省累计推广面积达2000万公顷,经济效益40亿元。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9年获“五一”劳动奖章。
颜济 男,69岁,汉族,成都市人,中共党员,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教授,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与生物系统学专家。他选育出的大面积推广品种“雅安早”、“大头黄”、“竹叶青”和“繁六”与“繁七”及其姊妹系,结束了四川麦区引用国外品种的历史,使四川麦区平均亩产由50公斤左右上升到200公斤,大面积丰产田突破了500公斤。他提出的“高等植物器官发育不平衡理论”,以及由此为指导设计出的缩短生育期而提高产量的第二级育种方案,打破了高产必须长生育期的传统模式。他和合作者发现的高等植物中细胞核物质通过接合管与接合孔转移现象,被认为是对高等植物演化规律的重要贡献。1990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周开达 男,汉族,57岁,四川省江津县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岗(G)型和底(D)型杂交稻的培育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以他为主要研究者之一,完成了“中熟杂交稻D优一号”研究,主持完成了“岗型杂交水稻及其不育系”研究,参加完成了“蜀中一号及其再生稻”研究。1987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9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胡思农 男,汉族,四川省宜宾市人,生于1933年。中共党员,四川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他主持研究了“施锌防治水稻坐篼研究与应用”、“四川省主要作物锌、硼、铝、钼缺素诊断防治技术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生长与锌的关系研究”、“施用锌肥防治水稻缺锌生长”、“长期定位试验在化肥区划中的应用”等项目。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王精益 男,汉族,1911年出生,1986年病逝。四川遂宁市人,中共党员。他自1952年起,凭着一顶草帽、一根温度计,率领科研人员先后进行了棉花品种对比试验14个、棉花杂交试验5个,以及棉花单株选种和密度试验等共25个科研项目。曾被评为西南区植棉劳动模范、全国植棉劳动模范,1963—1965年连续3年出席全国劳模会,1966年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
曾凡同 男,汉族,生于1931年,四川省内江市人,中共党员,四川农业大学畜牧系家禽研究室主任、教授。他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除指导研究生和授课以外,主持完成了“提高四川麻鸭肉用性的研究”、“成都白鸡新品种及育种方法的研究”、“四川棚鸭业调查研究”、“四川家禽品种资源调查”等科研项目。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刘祖荣 男,汉族,生于1934年,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共党员,四川省农机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他主持研制了川丰——12(5)型小四轮拖拉机、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红旗5型小底盘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等。1987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龙天厚 男,汉族,生于1930年,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共党员,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他从1972年起,主持了“川西平原猪的有效杂交组合研究”、“四川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测定内江猪种质特征”、“提高成华猪瘦肉率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还参加了农牧渔业部《中国主要地方猪种质特性的研究》项目的工作。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吴祥金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四川省简阳县人,中共党员,农村特级技师。1985年,他集资组建了全省第一个民办科研机构——简阳柑桔育苗研究所,任所长。数年来,先后引进和繁育了70多个优良品系的柑桔苗,当地推广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使很多农户走上致富之路。由于他在科研方面的贡献,先后被选为省、市、县科协常委,省、县科普协会理事,被评聘为农村特级技师,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还获得四川省科委颁发的“星火优秀青年奖”,并获得了中国科协和省科协分别颁发的“致富能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