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行政区划远承秦、汉而有所改革。 到了唐代,改郡国为州府,其辖地比汉时还要小些。贞观十三年(639),划定行政区域,根据山川形势,分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分统州府358个;由州府分管1551个县。至贞观十四年(640),平高昌,又增二州六县。 景云二年(711),改州为郡。置二十四个都督府,分统天下郡县。后因重权下移,不利于中央集权,故不久作罢。其后,州或称郡。 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与贞观十三年的建制不同处在于:从关内道析出京畿、(东)都畿二道。析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析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又在边境置十个节度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其目的本在于捍卫边陲,然在玄宗晚年,先后发动多次侵略性的拓边战争。边疆的军政大权,逐渐掌握在节度使的手中。在此之前,又因土地兼并日剧,农民失去土地,府兵制已名存实亡;玄宗不得已,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边镇设长征兵。 至德(756—758)以后,战乱频仍,刺史皆统军卒,于是有防御、团练、制置使等名称。要冲大郡,刺史有了节度使的名号;寇盗渐平之后,则改称观察使。全国计有节度、观察、经略、防御使四十四个。 上元(760—761)以后,河西、陇右州郡被吐蕃占领。至大中(847—860)、咸通(860—874)之间,陇右收复,析置为秦州节度使、凉州节度使、瓜沙节度使,分辖十七州。 乾符(874—879)以后,藩镇混战。唐室山河瓜分脔剖,或并或析,不可备书。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在《全唐诗》四万八千首诗中,羁旅、思乡和惜别之作,超过一半。在这些诗中,多用各道和州郡县等地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沿用汉代以来的地名。如唐代剑南道所属的姚州,“以此州内,人多姓姚”得名。其地本汉代益州郡的云南县。蜀汉置云南郡。天宝末,鲜于仲通在此与南诏作战,大败丧师。刘湾作《云南曲》哀之,即袭用旧称。二、采用唐代的新地名。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的唐诗选本把“夜郎”释作汉代的夜郎国,与诗中所言及的地理位置相悖。诗中的“夜郎”,是指属于江南西道巫州的夜郎县,贞观八年(634)置。王昌龄被贬后,在巫州的治所龙标县任县尉。其地正在巫州夜郎县之西。三、摭拾民间习用的地理概念,诸如“南中”、“江外”等,需总览唐人所言,始能确定它的区域。 通晓唐代行政区划,是阅读和理解唐诗的前提之一。本分部所收的细目,有二个原则:一、州郡以上的地域。二、选择容易被人忽略的地域,或容易造成歧义的地域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