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五保户供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五保户供养

二、五保户供养

郊区农村人民公社化以后,对没有生活依靠的老弱孤寡病残疾的社员、遭到不幸事故生活发生困难的社员,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26条的规定,由生产大队实行供给或者补助。需要供给的,做到五保:保吃、保穿、保烧、保葬、保教,故称“五保户”。
北京市民政局于1961年,对五保户供给、困难户补助的范围、供给补助标准和评定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据调查,全市共有五保户8644户12573人,困难户34 097户、147 596人。多数公社、生产队都能够兑现供给、补助。对于少数穷社穷队和连年受灾地区,由国家拨发救济费予以必要的救济。
1962年,在农村人民公社改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后,五保户的保障大体有4种不同的办法:
(1)所需经费由生产大队从各生产队提取的公益金中统一掌握开支。
(2)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各留公益金50%,五保户的供给款由大队公益金开支,工分参加生产队实物分配。
(3)公益金大部分由生产队掌握,优待、供给、补助由生产队管理。
(4)公社负责敬老院的开支,生产大队负责散居的五保户的供给,生产队负责烈军属的优待补助。
1981年调查,全市五保老人5 856人由敬老院集中供养,此外,还有分散五保户老人4490人。在吃饭、衣被、烧柴、住房、医疗等方面安排得好的、比较好的,占分散五保户总人数的75%。
五保户的供养方式:
1.分散供养。分散供养的主要形式:一是大队供给,分散居住;二是生产队供给,分散居住;三是生产队供给,亲属照料。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分散五保户老人,由队里指派专人或包户小组或亲属负责照料;对于生活尚能自理,但日常挑水、加工粮食有困难的五保户老人,分别派专人负责。
1989年,全市五保户老人7 217人,分散供养3 627人,占五保户总人数的50.3%。由于重视解决应保未保问题,全市分散五保户老人比1988年增加586人。农村五保工作,在继续贯彻落实《北京市五保供养工作暂行规定》的同时,积极开展了争创一流活动,海淀区、丰台区、门头沟区、房山县、通县、昌平县等6个区、县被评为五保工作先进区、县。
1990年,市民政局制定和印发《北京市农村五保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市各郊区县贯彻执行。各郊区县、乡镇政府对农村五保户普遍进行了调查核实、建档建卡、签定供给协议、落实五保政策,有些区、县还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使五保供养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全市有192个乡镇建立起以敬老院为依托的五保服务中心,定期了解五保政策落实情况,为分散五保户送款送物,并经常组织发动社会力量为五保户送温暖,使五保工作层层有人抓,户户有人管,从而把分散五保户老人的吃、穿、住、医、葬等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2.敬老院集中供养。北京郊区的敬老院,是在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产生的,目的是使无依无靠的孤残老人也有一个较安适的生活场所。当时参考了《红旗》杂志刊登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稿)》第十九条规定,为没有儿女的老人兴办敬老院(幸福院),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至1959年底,郊区共有敬老院70所,入院老人5 069人,占郊区符合入院条件五保户人数的44%。
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作为“修正主义”来批判,使全市敬老院工作处于停滞和下降状态。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对分散五保老人和敬老院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重新肯定了举办农村敬老院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办好。1978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北京市民政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农村社队举办敬老院是妥善安排五保户的好形式,应当多办、办好。两个会议之后,本市农村敬老院进一步巩固并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已有敬老院101所。
1981年,全郊区的265个农村公社中,有141个公社建立了敬老院,收养五保老人1 366人,占全市五保总人数的23.3%。另有大队办敬老院28个,收养五保老人100多人。老人生活费一般在每人每月10元至15元左右(不含自产的蔬菜、蛋、肉),零用钱每人每月2元,还搞了些手工加工活。有些敬老院还添置了洗衣机、缝纫机,多数敬老院添置了电视机、收音机,订了报纸、杂志、画报,买了娱乐用品,丰富了老人生活。
1983年,全市社办敬老院达181个,占全市公社总数的69.9%,供养五保老人2 309人。有8个区、县基本达到社社都有敬老院。
1990年,全市郊区敬老院267个,收养五保老人3 615人。年人均生活费达1 070元,月人均89.2元,伙食费55.2元。各种设备普及率为:有暖气的占78%,有浴室的占65%,有医务室的占54%,有康复室的占36%,有会客室的占70%,有冰箱的占67%,有洗衣机的占95%,有彩电的占73%。院办经济创收241.4万元,院均收入9200元。各郊区县都建立了三至五个建筑新颖、院容院貌各具特色、生活服务设施比较齐全、服务管理规范化的敬老院,成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一大批敬老院由单纯供养型向供养与康复相结合型方向发展。267个敬老院固定资产达5 109.2万元。1987年至1990年四年中,全市通过多渠道集资,用于敬老院建设的经费达3 170万元(不包含老人生活费和正常开支),相当于现有固定资产总额的60%以上。
1993年,全市农村五保对象5 576人,其中敬老院集中供养4 218人,人均月生活费137.65元。全市敬老院继续向社会开放,1993年已增加到86所,占全市敬老院总数的30.7%,接收自费老人928人。7月,北京市抚老咨询服务中心宣告成立,起到了托老福利机构与急需抚老的居民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
1994年,各级政府用于敬老院建设的资金1 015万元,新建院舍6所,改建66所。发展院办经济总收入738万元。收养自费老人1 140人。在贯彻国务院1994年1月颁发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条例》中,着重解决了应保未保问题,使全市1 000余名因各种原因未享受五保供养的人员,在区别情况的基础上落实了供养措施。

☚ (二) 社会救济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二、五保户供养

二、五保户供养

1956年6月发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其中规定:“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从此,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简称“五保”)开始形成制度,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农村五保户供养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形式。1956年秋,辽宁省在铁岭等9个县农村进行散居五保户试点,之后在全省铺开。实现人民公社化后,为解决孤寡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1958年秋,康平县小城子公社率先办起全省第一所农村敬老院,开始出现了集中供养形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五保供养工作得到加强。1983年,根据民政部的部署,全省农村开展了大规模五保户普查工作,同时明确了具体政策,对五保户逐户登记、建立档案,发给“五保供给证”,逐步走上了规范管理的轨道。1988年7月,省政府发布了《辽宁省农村供养暂行办法》,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了五保供养条件、标准、方式。1994年,国务院发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后,这项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五保供养总的要求是保证五保户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散居五保户的主要供养方式:一是由集体负责供给费用,自行料理生活;二是拨给口粮田,由村里派人代耕,收入不足部分由集体给予补助;三是由集体付给费用或拨土地,由亲属代养;四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由集体付给报酬,由包户小组或派人照料。到1996年底,辽宁省五保对象5.59万户、6.67万人,1 202所敬老院,其中敬老院集中供养的老人2.66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40%。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一是完成了大部分敬老院基础设施改造任务,老人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八五”期间全省80%的敬老院标准偏低、条件差,缺少附属设施,为此,制定了基础设施改造的5年计划,筹资近亿元,到1995年底基本完成了改造任务,到1996年又建了一批较高标准的敬老院。改造后的平均收养能力提高了1.5倍,集中供养水平居全国前列。二是供养标准逐年提高。由1990年的年人均884元提高到1996年的1 800元。三是院办经济发展较快。有95%的院有二三个生产经营项目。1996年度实现纯收入2 961万元,院均创收2.64万元,是1990年的3.5倍。涌现出4所全国模范敬老院,15所全省模范院,30所省级先进院,150所市级先进院。

☚ 3.集体补助   三、优待抚恤工作 ☛
0000653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