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党员的教育与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紧密联系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路线进行的,不同时期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是有区别的。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2年初,结合整党建党,对党员普遍进行了训练和教育。1954年,结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各项工作,训练党员3.7万名。1955年开始,全省农村党支部建立定期党课制度。到1957年,全省农村有95%的党支部(总支部)建立了党课教育制度,每个乡有1名专职或兼职教员,每个支部有1~2名辅导员。1961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批转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意见的报告,全省开始建立“三会一课”制度。1963年,结合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在农村进行以形势、阶级、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92%的农村党员受到教育。同时,近70%的农村党支部开始学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并在84个支部进行了试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组织生活处于不正常状态。这期间的党员教育工作主要是开展“大学习、大批判、大评论、大总结”。1973年5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发出《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是以所谓批林整风为纲,对党员进行党章、党的基本知识、组织纪律观念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从1983年开始,全省农村党支部普遍开展“创优争优”、“包村联户”活动。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党员活动日”、“党务工作例会”、“党建联系点”、“流动党员管理”、“党员、党组织双目标管理”等制度。从1988年起,在试点基础上,全省开始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得到各级党委的表彰。1991年6月,中共安徽省委对97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88个优秀党员予以表彰。1994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又对全省81个带领群众奔小康先进村党支部(党总支部)予以表彰授予称号。同时,妥善处置了极少数不合格党员。农村党员教育阵地受到普遍重视和加强。到1994年底,全省农村建立乡镇党校1933所,党员活动室2.9万个,乡镇一级党员电化教育网络也已初步形成。对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培训,每年均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