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光热水资源分布特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光热水资源分布特征

(二)光热水资源分布特征

1.光照资源。全省年日照时数分布由东往西增多。东部盆地年日照时数仅1 000—1 600小时,其中,盆东北在1 400小时以上,盆西南不足1 200小时,宝兴、天全一带最少,仅790—862小时左右;川西高原山地年日照时数达1 500—2 600小时,其中,高原北部及大渡河至安宁河以西在2 600小时以上,甘孜、理塘等地超过2 600小时,攀枝花市达2 7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西部达40—60%,东部盆地仅25—35%左右。
全省年太阳总辐射分布形势与日照时数大体一致。全省年总辐射在3 000—6 600兆焦/平方米之间,4 000兆焦/平方米等值线与四川省东西地貌分界线吻合。西部高原山地大部在5 000兆焦/平方米以上,石渠、理塘、稻城等地达6 600兆焦/平方米;东部盆地在3 000—4 000兆焦/平方米之间;盆东北山地较多,为3 800—4 000兆焦/平方米;盆西山地和黔江地区最少,在2 900—3 100兆焦/平方米之间。川西南山地的年总辐射量达5 800—6 000兆焦/平方米。
总辐射量的季节变化是:春、夏多于秋、冬;盆地夏季最多,川西高原春季最多,全省均以冬季最少。
2. 热量资源
(1)平均气温的地区分布。平均气温的分布可以表明热量分布的基本特点。东部盆地和川西南山地河谷区的年平均气温,大多在16℃以上;盆南长江河谷可达18℃左右;米易、攀枝花市河谷区为全省最高温区,达19.5—20.0℃。川西北高原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降低,除东南河谷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外,其余地区均在8℃以下,北部高原不足4℃,石渠、色达一带低于0℃,为全省年平均气温最低区。大凉山地,年平均气温为10—14℃,界于高原和盆地之间。全省南北跨距仅8个纬度,而年平均气温差却达16—20℃之多,相当于我国东部从江南到东北的纬度跨距25度范围的温差,反映了四川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
全省大部地区以1月最冷,7月最热,只有川西南山地最热月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5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以川西南山地为最高,达8℃以上,攀枝花市达12.0℃左右;盆地区次高,为4—8℃;最低值中心在川西北高原,普遍在—6℃以下,石渠为—12.7℃。最热月气温以盆东、盆南长江河谷区为最高,月平均气温多在28℃以上,綦江、开县等地高达29.3—29.4℃;盆地其余地区为24—28℃;川西南山地多在20—24℃之间,攀枝花市达25.7℃;川西北高原大部在10—14℃,石渠最低,为8.4℃。春秋季各月月际温度较差大,冬、夏季各月气温较稳定,月际差小。
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除盆西不及长江中下游高外,一般均较同纬度长江中、下游高约1℃,冬、春季气温均高于长江中、下游2—4℃;夏、秋季气温盆东与长江中、下游接近,盆西稍差。气温年较差比长江中、下游约偏小2—4℃。四川盆地总热量丰富,冬暖春早,作物四季均能生长,越冬条件好;夏热稍逊,秋凉偏早。川西南山地冬暖突出,年温较高。攀西干热河谷除夏温稍低外,其余各季和年温不仅远高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且与广州接近,冬春优势显著,越冬条件最佳。川西北高原热量水平与我国东北的松辽平原接近,但季节变化存在质的差别。
(2)农作物生长期的热量状况。一般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持续时期为广义生长期或农耕期;稳定通过5℃持续时期为喜凉作物稳定生长期或牧草返青期;稳定通过10℃持续期为一般喜温作物生长期,也是喜凉作物积极生长期;稳定通过20℃持续期则为水稻安全齐穗期。
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大部日平均气温全年在0℃以上,四季均可农耕,具有冬季喜凉、夏季喜热两个作物生长季,不同生态型作物一年二熟或三熟。盆东南及川西南河谷,全年气温基本上稳定通过5℃。攀枝花市至米易河谷区,全年气温均在10℃以上,喜温作物生长季最长。川西高原基本无稳定通过20℃时段;海拔2 500米以上地区无稳定≥15℃日数,即使有日温≥0℃、≥10℃的生长期也较短暂。川西高原、除东南河谷区有一定复种热量条件外,一般仅具一年一熟喜凉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期。
日温≥10℃的喜温作物生长期,盆地和川西南河谷大多在240天以上,积温在4 500℃以上;川西南河谷长达10个月以上,积温大于5 000℃,攀西干热河谷区积温高达6 500-7 400℃;川西南山地与川西高山狭谷区热量基本接近,但前者稍佳,≥10℃生长期为180—240天,川西南山地积温3 000-5 000℃,川西高山狭谷区相应约低500℃。川西高原农作物生长期不足180天,始于5-6月之后,终于9月之前,积温<2 500℃。高原北部日平均气温≥10℃的作物生长期仅在6-8月出现,持续日数和积温降至90天和1 000℃以下,乔木和喜凉作物难于生存,仅能生长耐寒牧草和灌丛。
日温≥0℃的喜凉作物生长期,盆地和川西南河谷全年皆是,积温在5 000℃以上,盆东南河谷达6500—6 800℃,攀西干热河谷高达7 000-7 400℃。川西南山地积温4 000-6000℃,川西高山狭谷区仅3500-5000℃。川西高原从南到北,积温由3 500℃降至2000℃以下。石渠、色达一带,农作物生长期少于6个月,积温不足1 500℃。
(3) 农作物越冬期的热量条件。若以日温<0℃的时期为农作物越冬期,则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大部地区都不存在越冬问题。因此,四川越冬期的热量条件,主要是对最冷时期的低温冷害进行分析评价。
最冷时期的平均气温:作物在最冷时段可能遭受抑制性低温影响。四川最冷月、旬、候平均气温, 盆地区一般在4℃以上, 盆东南可达7-8℃; 川西南河谷高达8-12℃; 川西高原均在0℃以下, 高原北部低于-8—-13℃。
历年中曾出现过的极端最冷月、旬、候的平均气温,是多年生作物应考虑的越冬条件之一。盆地一般在0℃以上,盆南和川西南河谷可达2-8℃,川西高原一般在-5℃以下。
极端最低气温:最低气温过低,会成为农作物的杀伤性的低温。通常以极端最低气温累年平均值作为越冬条件的主要指标。全省基本上均低于0℃;盆地区大多在-4℃以上,盆南长江河谷在±1℃之间;川西南河谷为-2-1℃;川西高原为-12℃以下,高原北部低于-25—-32℃。对于多年生果树和喜温作物,出现一次杀伤性低温,即可遭受毁灭性损失。为了保证农林生产绝对安全,应考虑极端最低气温值一般比最低气温累年平均值低2-4℃。
无霜期:全省各地无霜期日数相差很大。盆地区无霜期普遍长达250天以上,盆中、盆西南、盆南、盆东南大部地区长达300天以上;唯盆周山区低于250天,最低值(青川)233天。川西南山地河谷为240-300天。川西高山狭谷区无霜期长短不一,位于金沙江谷地的得荣县长达250天以上,山原面上的理塘县仅49天。川西北高原普遍在50天以下,石渠、色达、红原、若尔盖一线以北,不足30天。
3. 水分资源
(1) 大气降水量及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四川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是:东部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多于川西高原;盆周山区多于盆中丘陵;盆西边缘山麓为全省雨量最多的地区;省境西缘金沙江河谷为全省雨量最少的地区。盆地内即使年降水量最少的盆中丘陵区,也有800-1 000毫米;盆地其余地区为1000-1 200毫米。多雨区在盆周山地,盆西边缘最多,其中雅安年降水量多达1 774毫米;山地迎风坡降水量更大,峨眉山顶(海拔3047.7米)年降水量达1923毫米。据邛崃山脉东坡降水量垂直变化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一带最大降水量的最大高度在海拔2 100-2 300米,年降水量可达2000-2 500毫米。川西南山地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100毫米。川西高原大部降水量为600-800毫米,河谷少雨,且越往西越少,西缘金沙江河谷不足500毫米,其中得荣县年雨量为全省最少,仅324.7毫米。
四川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夏半年盆地区降水量约占全年雨量的80%,川西高原山地达90%。四季降水量分配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秋季普遍多于春季。
夏季(6-8月)降水量: 盆地东部和中部都在400-500毫米,西部可达500-800毫米;川西高原西北部为300-400毫米,东南部为400-500毫米;川西南山地多在500-700毫米之间。多雨中心在青衣江流域,高达900-1 100毫米;少雨中心在汶川、理县、茂县及得荣等地,也有250-30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比,除盆地东部和阿坝州大部为40%-50%外,其余地区多为50%-60%,雅砻江以西高达60%-75%。
冬季(12-2月)降水量:盆东及盆西南隅最多,约50-100毫米;盆西北及大凉山南部为20-50毫米;川西山地普遍在15毫米以下;得荣、乡城一带不足5毫米。冬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比值,从盆东模的5%左右向西递减,川西高原仅1%-2%。冬季降水量仅及夏季的1/10,甚至不足1/100。
春季(3-5月)降水量:盆东为300-350毫米,逐步向西递减,至雅砻江以西地区不足100毫米。春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比值,从盆东30%左右,减至川西高原的15%,得荣、乡城降水量不足40毫米,即不到10%。
秋季(9-11月)降水量: 盆地区及川西南山地都在200毫米以上; 盆东北、盆西缘及大凉山南部为300-350毫米左右;川西高原一般在100-150毫米。秋季降水量占年总雨量的比值,盆地大部为20%-25%,盆东北及大凉山南部为25%-30%。
(2) 作物需水量和农田水分盈亏。在农田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作物蒸腾和棵间土壤蒸发力之总和,即作物生理需水和作物环境生态需水之总和,称为作物需水量。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土壤供水性能和作物的生物学特征。
农田水分盈亏,即自然降水量与作物需水量之差,表征了一地作物水分实际供应量与作物需水量的差值大小。据其差值大小,可以决定灌溉定额,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
现以彭曼方法计算,简介四川省四种粮油作物的需水量和农田水分盈亏。
小麦需水量和农田水分盈亏:盆地小麦需水量一般为140—280毫米,由东向西渐增。雅安、宝兴一带小麦生长期气候干燥,风力大,蒸发力强,小麦需水量多,为盆地之冠;最小值出现在华蓥山东麓的大竹、邻水一带,小麦生长期需水量不足140毫米;川西南山地小麦生长期为干季,气温高,农田蒸发力很强,小麦需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上。从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供需状况看,万源—营山—永川—兴文一线以西麦区,水分多亏缺,尤以盆中丘陵和成都平原小区亏缺严重,其亏缺值在100毫米以上,少数地方达150毫米,仅靠自然降水难保小麦高产;该线以东麦区水分多盈余,尤以华蓥山、方斗山之间的平行岭谷区和酉阳、秀山中低山区盈余量最多,达100毫米以上,导致麦田渍害、病害严重。川西南山地麦区,农田蒸发力强,自然降水补给少,亏缺值达300毫米以上,德昌近500毫米,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故小麦产量低。结合灌溉条件分析,成都平原小麦生长期农田蒸发力强,需水量多,但有优越的灌溉条件,故产量为全省最高区。
油菜需水量和农田水分盈亏:盆地油菜需水量为170—330毫米,其地域分布与小麦需水量基本一致。川西南山地油菜全生育期需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自然降水难以满足。因此,仍是成都平原水分利用有效性高,故为全省油菜高产区。
玉米需水量和农田水分盈亏:全省玉米生长期需水量在300—570毫米之间,有两个需水高值区:一个在攀西安宁河谷,另一个在奉节附近,都在500毫米以上。盆中丘陵和嘉陵江中上游河谷区,春旱夏旱严重,玉米需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上;盆东自5月份始渐多大一暴雨天气,土壤潮湿,玉米需水量较少,一般不足400毫米。从自然降水总量分析,全省除攀枝花市和古蔺外,均能满足玉米生长所需。因夏季多阵性降水,加之地表迳流影响,某些地方自然降水仍不能满足玉米所需。如盆中丘陵老旱区最突出,玉米生长期水分盈余值不足100毫米,若扣除径流后的有效降水量来计算水分盈亏,则多为亏缺,如简阳、三台、蓬溪等地,其亏缺值达100毫米以上。黔江地区夏季降水过多,玉米水分盈余值达300毫米以上,因湿害严重,限制了玉米生产。
水稻需水量和农田水分盈亏: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一般为410—680毫米,其地域分布与玉米需水量基本一致。水稻阶段性水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全省性的栽秧用水紧缺,5月份仅华蓥山以东地区水分盈余值在5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盈余一般不足50毫米。因此,仅靠自然降水不敷栽秧之需。此外,川东及盆南浅丘区伏旱严重,若蓄水差或无灌溉保证,则稻田难以维持一定的水层而抑制光合作用,秕壳率增加。

☚ (一)气候特点   二、气象灾害及其变化规律 ☛
000044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3 9: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