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党员教育
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为保证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强化了对党员进行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清除“左”的影响,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农村各级党组织围绕建立健全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这个中心,结合实际工作和思想问题,对广大党员进行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公有制长期不变,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不变,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的教育;组织党员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要求党员站在群众前头带领群众做好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工作,保证了农村改革各项任务的完成。中共十二大后,对党员进行了以新党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提高和团结绝大多数党员,使广大党员懂得了在新时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从1983年11月开始的整党工作,紧紧围绕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四项任务,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形势、政策和优良传统等教育,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增强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1987年通过新时期党员形象和作用的大讨论,着重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1988年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三大文件,更加深入地进行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组织党员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文件和邓小平同志几次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国庆讲话,突出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心内容的政治形势教育和经济形势教育。省五次党代会以后,再次在全省党员中系统深入地进行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广大党员提高了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省委提出的“团结奋进,振兴河南”方针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1986年起,在全省广大党员中系统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教育。省五次党代会后,对农民党员着重解决社会主义信念和先锋模范作用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组织全省党员进行认真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改革方向。在对党员教育中,注重了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在坚持集中办班轮训的同时,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利用电教设备,向党员播放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史来贺》、《竹林纪事》、《南街村的崛起》、《寺河山人》等反映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党的基层组织事迹的电教片,收到了良好效果;组织党员学养殖、种植、企业管理等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同时对党员进行法制教育,并通过党员参加“五组一联”(民主理财组、民事调解组、社会治安组、帮贫致富组、红白事理事组、党员联系户)等活动,让党员在改革和建设中经受锻炼,接受教育,发挥作用。据1991年统计,全省参加联户的党员129.1万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90%,共联系农户1 598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3%,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党员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各级党委把党员教育工作列入了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普遍建立健全了党员教育工作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检查评比等制度,使党员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在不断加强省、市(地)、县(市、区)党校的基础上,基层党校也有了迅速发展。到1991年底,全省共建立基层党校3 913所,其中乡镇党校2 035所(占乡镇总数的95%)。全省4.78万个行政村中,90%以上建立了党员活动室或党员之家。
从1993年开始,对全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实施大规模的“换脑工程”。省委先后在林州市、舞阳县、新乡县刘庄等6个先进单位对全省贫困落后村党支部书记、贫困县先进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批整顿村党支部书记、贫困落后乡镇党委书记、全省县市委书记进行了培训,共计8 157人。同时,省委还指导各市地县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了培训。据统计,全省2 152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4.8万个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参加过1~2次集中培训,全省144万农民党员有124.1万参加了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80%以上的党员、基层干部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根据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委还制定了《关于用三年时间在党员中开展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章,争当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意见》,这一活动于1995年下半年在全省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