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暴★★★ 01133名

pù 古同“曝”。 另见bào。 暴 1 bào ❶动显露出来。暴露 ○❷名姓。 暴 2 bào ❶形急骤;突然而且猛烈。山洪暴发|暴病|暴乱 →❷形凶恶;残酷。暴行|凶暴 ❸动 糟蹋;损害。暴殄天物|自暴自弃 →❹形过分急躁;容易冲动。脾气太暴|暴躁|粗暴 暴 3 bào 动鼓起来。气得他头上暴青筋。用法说明“暴”字下边是“氺”,不是“水”。由“暴”构成的字有“瀑” “爆” “曝”等。另见pù。
❶突然而猛烈。 a.作定语,常用于固定词组中。 ~风骤雨。 b.作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 ~饮~食|要避免~晒|江水~涨|连阴之后,春阳~暖。 ❷凶狠,残酷;急躁。可受程度副词修饰。 a.作谓语,能带程度补语。 你的性子也太~了一点|他的脾气~得很。 b.作状语。 横征~敛|那蛮横的队长~跳着说着什么|母亲突然~怒起来。 c.作定语。 瞧他那~脾气,多不好。 d.用在某些单音节动词后作宾语。 除~安良|防~措施。 鼓起,突出;糟蹋,残害。常作带宾、带补谓语。 以强凌弱,以众~寡|~尸荒野|他腿上的青筋一根根都~出来了|自~自弃。 【近】 〈形〉❶猛 ❷躁 烈 【词语】 暴病 暴跌 暴风雪 暴风雨 暴风骤雨 暴富 暴虎冯河 暴君 暴雷 暴力 暴利 暴戾 暴烈 暴殄天物 暴跳如雷 暴徒 暴雨 暴政 暴卒
字源解说 暴,甲骨文 = (口,“日”的变形参见“日”*)+ (鹿头,代鹿皮),像在太阳下面曝晒鹿皮。古人将野兽毛皮放在烈日下曝晒脱水,以便长久保存毛皮。金文 用“麦”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鹿” ,表示在太阳下暴晒麦子粮食。籀文 调整结构,将甲骨文 的“日上鹿下”改成“鹿上日下”。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麦” 改成“米” ,并加双手 (操持),表示晾晒稻米的动作。有的篆文 加“出” ,强调将稻米“拿出家门”去曝晒。造字本义:将兽皮或粮食谷物放在烈日下曝晒,以便干燥保存。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的“出” 和“廾” 构成的 写成“共” ;误将篆文的“米” 写成“水” 。当“暴”的“在烈日下曝晒”本义消失后,再加“日”另造“曝”代替。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 暴,晞也。从日,从出,从収,从米。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 暴,照晒。字形采用“日、出、収、米”四形会义。 引申线索

【字族索引】 暴
【同音字】 bào p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