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盐税盐税,亦称盐课,政府对食盐产制运销所征的捐税。天津盐业在金时行引法,向盐商发引收钱。元官卖引给商,令商赴场或就仓支盐,商人所交引价亦盐课。盐户所缴税课称灶课。明清时盐税名目繁多。乾隆十六年(1751),长芦盐运使卢见曾清理盐税各款,定一条鞭法,向运销商人征收的税,称引课,为盐课的主要项目,称正课;各种附加税和其它苛捐、规费等,称杂课。此外,还屡加盐价。自乾隆至宣统年间,在长芦销盐地界增加额定官价,巧立名目,临时加价达13次之多。咸丰以后又征盐厘。北洋和国民政府时,除正税,另加产捐和销捐等附税。国民政府还令秤放盐一律由司马秤改为新市秤,使芦盐纳税增加。至1937年抗战前,长芦盐的附税已达8种,迄至1949年天津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