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缓慢发展阶段1967—1978年11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业研究推广机构瘫痪,工作停顿。1972年省地县农业局和农技推广机构相继恢复。1973年全省社办技术站3 168个,技术人员8 583人;年内,省科委恢复,与有关部门研究并经省委同意,确定14个县为农业科学实验重点县。1974年省农科院恢复,下设8个研究所; 7月省科委、农业局、农科院在栾城召开全省农业科学实验重点县经验交流会,强调科技干部蹲好农村基点,加强部门间协作;同年农林部和中科院在湖南华容县召开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全省学华容,县建农科所,公社建农科站,大队建农科队,生产队建农科组。1976年3月省科委、农林局、农科院召开全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会议,提出推广15项科研成果。1977年经省委同意,中科院在栾城建立农业现代化试验中心。1978年2月省委、省革委召开河北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表彰奖励了先进集体467个,先进个人511名,受奖科技成果789项。
这一阶段的农业科技进步,主要有以下方面:
在种子工作上,1966年省农科院组织试验鉴定出适宜河北种植的20个优良品种,一般增产20%以上。1971年省科技局组织农作物研究所等9个单位组成赴海南育种协作组,开始在海南岛加代繁育良种,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1976年4月成立河北省第一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新品种的审定工作,此后新品种的区试、审定、命名、发布,步入了正规。棉花,1966年引进徐州1818更换岱字15,1972年全省种 “徐州 1818” 35.36万公顷,占棉田面积的63.1%;1979年棉花良种面积44.13万公顷,占棉田面积79.2%,比1967年增加27.9%。冬小麦,70年代重点推广石家庄54、石家庄52、北京8、农大139号,比原品种增产一二成; 1975年小麦良种面积占麦田面积89.5%; 1976年前后引进泰山1号、泰山4号等抗锈高产品种。玉米重点推广杂交种,1972年杂交种发展到50.33万公顷,主要有群单105、郑单2号、博单1号、丹玉6号等; 1979年玉米杂交种发展到163万公顷,占玉米总面积70.7%,终于代替了常规品种,实现了一次作物种子革命。
在水利和治碱工作上,进入70年代,河北省平原机井有了更大发展,并且对深层淡水进行开采,到1980年底,建成配套机井48万眼 (其中深井6.7万眼),井灌面积达233万公顷。自1973年开始,把研究黑龙港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列为国家重点项目,5月省革委召开科研协作会,制订了科研规划,成立了开发利用黑龙港地下水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一批综合治理旱涝碱咸试验区,由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同省科研技术力量结合开展研究,通过采用井渠结合、排咸补淡,并配合农艺措施,在曲周、南皮等试区取得显著成效。1977年5月在黑龙港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成果初审会上,以北京农大教授李连捷、石元春、辛德惠为首的课题组研究成果受到好评,在以曲周张庄为中心的2000公顷试验区粮食单产由治理前的122千克增加到305千克。1979年10月该试验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与生物圈”综合研究计划第881项课题。1980年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确认该项目,后又签订折合人民币2 350万元的贷款协议,曲周成为我国第一批农业利用外资县。
在肥料工作上,70年代全省氮肥工业迅速兴起,农民施肥水平逐年提高,平均耕地施化肥15.9千克,比60年代提高5倍多。1970年在束鹿县召开全省磷肥生产施用现场会。1972年省农林局、石油化工局在高邑召开全省磷肥生产施用会议,此后,随着全省磷肥工业兴起,首先在冬小麦上大面积推广施用磷肥,中南部也逐渐在棉花上推广磷肥。
在植保工作上,70年代利用生物防治害虫有了较快发展,主要有保护利用七星瓢虫治蚜,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应用 “7216”、“HD-1” 防治玉米螟、棉铃虫、菜青虫等。随着对植保规律的认识深化,60—70年代逐渐形成对某个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如对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治基本上控制了该病流行。70年代由于棉麦套种面积推广,小麦丛矮病严重发生,省植保所研究探明了病原及传播途径,提出以农业措施为主、药剂为辅的综防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该病。
在畜牧工作上,1973年省畜牧兽医所以定县猪场为基地整顿猪群,进行提纯选育。1979年省科委下达了 “定县猪系统选育”项目。1974年省畜牧兽医所承担了省科委 “河北黑白花奶牛选育”项目,与有关农场、地市合作,对黑白花奶牛进行品种登记和选育提高。这两项工作打下了河北培育瘦肉猪和高产奶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