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综合开发江口水面,
提高水域经济效益
新余市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水面达4 580公顷的江口水库, 在1983年成立了市水产开发公司, 并于1985年投资12万元, 安装建成全国最大功率脉冲电栅栏鱼设备。1986年, 渝水区联营公司经营的1 066.67公顷水面, 产鱼30.5万千克, 亩产19.5千克, 其中一网捕鱼22.63万千克, 创全省定置张网一网次最高纪录。经国家科委批准的 “江口水库大水面养殖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被列入国家科委 “星火计划”。网箱投配合饲料养优质鱼, 亩产分别达5.16~10.81吨;库湾拦网养鱼1 113.33公顷, 亩产达17千克。1995年, 全市水产放养水面发展到9 686.67公顷, 投放鱼种4 972万尾, 水产品总产1.34万吨, 比1986年增长了3倍; 其中特种水产总产由1994年的319吨增长到675吨。现在全市有鱼苗繁殖场6个, 年繁殖鱼种2.18亿尾左右, 已发展了河蚌育珍珠、金鱼繁殖、牛蛙、甲鱼、革胡子鲶、福寿螺、鳗鱼等批量特种水产。1997年养殖水面扩大到1万公顷, 水产品总量达到2万余吨。新余市通过开发大水面、发展水产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综合利用的新路。其作法:
(1) 采取股份制开发大水面。江口水库渝水区段内有水面1 913.33公顷, 1989年开始采取以公司为主、乡政府参与、股东配合、群众监督、承包到户(村) 的办法, 做到统一投放鱼种、统一捕捞、统一销售、统一渔政管理, 动员沿库农户扩大股份, 由144股扩大到310股。1996年, 进一步将大水面使用权转让给河下镇当头村民集团承包经营, 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又稳定了库区的社会秩序, 当年总产鲜鱼750吨, 比上年增长近1倍。1997年, 联营公司、水产场与当头村民集团承包队联合开发投饵网箱300个, 为综合开发、致富于民开辟了新路。
(2) 招商引资, 开展综合利用。渝水区引进福建省客商投资4 460万元, 分别在界水、人和、马洪开发水面7.33公顷, 兴建了4个高标准养鳗场, 投放亚鳗苗183万尾, 年产成鳗700吨, 总产值可达亿元。分宜县引进外资1 600万元, 与中国珠宝进出口公司股份合作, 开发全省最大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基地, 第一期划定水域66.67公顷, 吊蚌50万只, 已插核育珠, 可创产值2 000万元。中港合资绍河珍珠(分宜) 有限公司, 在分宜镇依托江口水库大水面优势,通过股份合作, 投资800多万元, 养殖珍珠46.67公顷, 网箱养鱼300公顷。
(3)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开发新产品。1996年,市财政投资25万元引进银鱼卵50万粒,并建立罗氏沼虾示范基地1公顷和珍珠蚌繁殖基地1.33公顷;1997年又新增投饵网箱示范面积1 400平方米,引进银鱼移植114万粒,引进繁殖“工程鲫水花”11万尾、杂交鲢鲤鱼种10万尾,推广罗非鱼冬片6 000千克、淡水鲳12万尾。渝水区先后引进“工程鲫”、“中华绒螯蟹”、“草偏杂交体”、“鳜鱼”等20余个优良品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了加强库区治安管理,渝水区江口联营公司先后添置了水上快艇、对讲机、多功能强光手电式警棍等现代化装备,增强了缉偷能力,进一步稳定了库区秩序,促进了渔业大发展。
(4)依托大水面开发旅游业。为充分发挥江口水库内资源利用综合效益,1992年,市里投资开辟了“仙女湖”风景区,区域面积达50平方公里,区内的大小岛上建有旅社、渡假村、傣家村、蒙古包。“青、清、幽、悠”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各方游客,1997年,接待游客56.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