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羊
居住在今黑龙江省西部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的东胡人, 早在秦汉时代以前就已经养羊。在东胡人的影响下, 嫩江流域的索伦人也开始养羊。以后羊的饲养范围逐步扩大到黑龙江省东部地区, 辽金时代养羊业达到高峰时期。辽太宗年间, 在渤海地区所建东丹政权, 一次就输出到南唐地区3万只羊。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 (公元1188年) 仅官养羊就达到87万只以上。
黑龙江省羊的本地品种, 主要有本地绵羊和奶山羊。本地绵羊一部分来源于蒙古羊。经长期风土驯化、异地饲养, 形成了黑龙江本地绵羊。体型中大,耳下垂, 公羊有角, 脂肪尾, 体躯被毛粗, 多为白色, 有的头和四肢混生杂色毛。成年母羊体重30公斤左右, 年剪毛量1.1公斤。繁殖力一般一年一羔。屠宰率平均为45%。体质结实, 耐粗饲, 适应性强。目前纯本地绵羊几近绝迹。黑龙江省养奶山羊有80多年历史, 全省有奶山羊杂种群20多万只。早从1 898年开始, 黑龙江地区先后引进萨能和吐根堡等奶山羊品种。当地群众用其公羊与本地母山羊杂交,经过长期选育提高, 适应了黑龙江省自然条件, 并具有一定产奶性能。现有奶山羊的体型, 从外型和毛色上可分为萨能、吐根堡和中间型三种类群。三种类型奶山羊、体型、体质、生产性能等无太大差异。体型中等, 多无角。奶山羊泌乳期平均7个月 (3~9个月)左右, 泌乳量以4~5产时为最高。平均年产奶量484公斤, 乳脂率为3.5%~4.0%。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克东、海伦、绥棱、绥化、北安等市、县,共约有15万只以上。羊的引进品种有考力代羊、苏联美丽奴羊、阿斯卡尼细毛羊、斯达夫羊、高加索细毛羊、澳洲美利奴羊、波尔华斯羊、卡拉库尔羊。
羊的培育品种有东北细毛羊和东北半细毛羊品种群。东北细毛羊成母羊体重50公斤, 体高65.3厘米, 全身皮毛为白色。产毛量成年公羊平均15公斤,成年母羊6.6公斤。毛长7~10厘米, 细度以64支纱为最多。肉用去势羊屠宰率为50.3%, 净肉率为36.8%。1967年经农业部专家组鉴定验收, 确定为东北细毛羊新品种。目前全省约有50余万只。东北半细毛羊, 全身白色, 体质结实, 结构匀称。公、母羊均无角。平均体高, 公羊为69.5厘米, 母羊64.4厘米。公羊平均体重79公斤, 母羊平均体重55.7公斤。适应性强, 耐粗放饲养。产毛性能,公羊平均毛长10.9厘米, 细度为56~58支纱; 母羊平均毛长8.82厘米, 细度为56~58支纱。平均产毛量, 公羊7.8公斤, 母羊5.21公斤, 净毛率55.6%。去势羊屠宰率55.5%。1981年, 经东北三省专家鉴定验收,省政府正式命名 “东北半细毛羊品种群”。
(三)羊
吉林省养羊历史悠久,羊的品种资源也极为丰富。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先后引进斯达夫洛普羊、阿斯卡尼羊、高加索羊、澳洲美利奴羊、波尔华斯羊等国外品种,还培育了东北细毛羊、东北半细毛羊、中国美利奴(查干花系)羊等新品种。
东北细毛羊。是我国毛肉兼用细毛羊品种之一。大量分布在吉林省西部草原区。该羊体格健壮,耐粗饲,适于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羊毛品质好,细度均匀,单纤维强伸度较好。该羊适应性强,繁殖成活率高,采食能力较强。成年公羊毛长10. 25厘米,剪毛量14.42公斤。成年母羊毛长7.7厘米,剪毛量7.07公斤。羊毛细度大部为60—64支,屠宰率为48%,净肉率为34%,产羔率为124.2%。
新疆细毛羊。于1954年在新疆巩乃斯种羊场育成,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毛肉兼用细毛羊品种。该羊是在气候严寒、饲养管理粗放的条件下育成的。因此,能够适应终年放牧,抗病力强,吉林省多在镇赉县等地饲养。成年公羊毛长10.8厘米,剪毛量11.6公斤,净毛率为47. 47%;成年母羊毛长8.1厘米,剪毛量5. 7公斤,净毛率为44.27%。羊毛细度为60—64支,密度良好,弯曲明显,油汗正常。产肉性能良好,屠宰率为49. 46%以上,净肉率为43. 46%,产羔率为142.18%。
中国美利奴羊(查干花系)。1975年在新疆、内蒙古、吉林三省(区)成立了培育良种细毛羊领导小组,开展了全面性的选育。经过近10年的工作,终于育成了我国第一个毛用的细毛羊新品种——中国美利奴羊。吉林省主要在前郭县查干花种畜场开展此项育种工作,故命名为中国美利奴羊(查干花系)。成年公羊毛长11厘米,剪毛量15. 1公斤,成年母羊毛长10.15厘米,剪毛量6.63公斤。羊毛细度为60—64支,密度良好,弯曲明显,油汗正常,平均净毛率为50%,产肉性能良好,屠宰率为44.19%,净肉率为34.78%,产羔率为122.5%。该羊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面积较大。
斯达夫洛普细毛羊。50年代初,吉林省从原苏联引进。主要饲养在镇南种羊场。该品种羊属毛肉兼用型品种。成年公羊毛长10—11厘米,剪毛量12—14公斤;成年母羊毛长为8.5—9.5厘米,剪毛量6—7公斤。净毛率40%—42%。羊毛细度以64支为主。羊毛弯曲明显,油汗适中,有丝光,长、细度均匀。母羊产羔率为130%左右。该羊在吉林省繁育已有30多年,对自然气候和生态条件已经适应,公羊杂交改良本地羊效果优良,在培育东北细毛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加索细毛羊。产于原苏联高加索地区,属毛肉兼用细毛羊。50年代初从苏联引进。主要饲养在镇南种羊场。成年公羊毛长9. 6厘米,剪毛量13. 6公斤,成年母羊毛长8厘米,剪毛量为7. 26公斤。净毛率为38%—40%。羊毛细度以64支为主。被毛油汗适中,呈淡黄色。母羊产羔率为125%。该品种羊在吉林省繁育有30余年,已适应自然条件,在培育东北细毛羊过程中,起到了较好作用。
东北半细毛羊。吉林省及辽宁和黑龙江省以考力代羊种公羊为父本和本地改良母羊杂交培育而成。适应性强,产毛量高,体格较大,肉质良好,遗传性能稳定,体型外貌一致,呈明显的考力代羊性状。成年公羊产污毛量为6. 5公斤,母羊4—4. 5公斤。平均毛长9. 12厘米,羊毛细度为56—58支,净毛率53%。阉羊屠宰率56.63%,净肉率39.21%,肉嫩味美,产羔率为110%。该羊是在吉林省多雨而湿润的东部山区、半山区培育出来的,对当地自然条件、饲养管理条件有着良好的适应性,青草季节放牧抓膘快,粗饲料利用性强,善爬山远牧,蹄质结实,在砂土地抗磨,很少患腐蹄病。
小尾寒羊。生产区为山东省。具有早熟性、产肉性能好、繁殖力高及遗传性稳定等优良特性,是我国繁殖性能较高的绵羊品种资源。周岁公羊体重平均为72. 8±8. 73公斤,胴体重平均为40.48±6. 23公斤,净肉重平均为33. 41±1. 98公斤,屠宰率平均为55.6%,净肉率平均为45.89%。小尾寒羊繁殖力高,大多1胎产2羔,产羔率为177. 6%—261%。吉林省于1989年开始引进,主要分布于吉林、四平、浑江、白城等地区。
绒山羊。主产区在辽东半岛。具有体质结实,性情活泼、产绒多、绒质好、适应性强等特点。成年公羊产绒量平均为0. 57±0. 02公斤,成年母羊平均为0.40±0.01公斤。屠宰率平均为50.91%,净肉率平均为36.31%,产羔率为118. 3%。吉林省于1988年从辽宁省引入,主要分布于浑江、通化等东部山区。
阿斯卡尼羊。该品种是1925—1935年在乌克兰南部的阿斯卡尼——诺亚农场育成的前苏联第一个细毛羊品种。它是用美国兰布里叶羊和当地美利奴羊杂交育成的毛肉兼用细毛羊。于1954年输入我国,表现适应性强,较其他细毛羊耐粗饲,采食快,喜游走。该羊体躯高大,体质结实,皮肤宽松皱褶少,胸部发育好,背宽长而直。被毛纤维匀度好,密度大,品质好,平均细度60—64支。成年公羊体重100—120公斤,剪毛量10—14公斤,成年母羊体重58—62公斤,剪毛量5. 5—6公斤,净毛率40%—42%。经产母羊产羔率125%—130%。
澳洲美利奴羊。原产于澳大利亚,属于毛用型细毛羊。它具有毛长、毛密、净毛率高,羊毛品质优良等突出特点,该羊体格中等,体质结实,头短,颈圆宽,胸宽深,背长,尻部平直而丰满。毛丛结构良好,油汗白色,弯曲整齐而明显。根据体重、毛长和细度等指标,分为细毛型、中毛型和强毛型3个类型。中毛型成年公羊体重65—90公斤,剪毛量8—12公斤,母羊为40—44公斤,剪毛量5—6公斤;羊毛细度为60—64支,毛长为9—13厘米,净毛率为62%—65%。
考力代羊。产于新西兰。兼有细毛羊的羊毛品质和长毛种肉用性能的优点。属肉毛兼用半细毛羊品种。吉林省于1967年开始引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系考力代羊品种。放养在延边、吉林、通化等地区。该品种羊成年公羊产毛量10—12公斤,母羊5—6公斤。毛长10—15厘米,净毛率达50%以上,羊毛细度50—56支,纤维强度为16. 74克,伸度为53.94%,油脂含量为12. 84%,是纺织绒线和工业用呢的良好原料。该羊发育快,早熟性良好,肉质中等,屠宰率45%—50%,母羊泌乳力强,产羔率为125%—130%。该羊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半细毛羊品种。对吉林省东部山区、半山区自然气候和生态条件适应,改良本地羊和改良羊效果显著,是培育东北细毛羊的主要父系。
沙能奶山羊。产于瑞士。主要分布在长春、吉林、四平、通化、延边等地区,又多饲养在大中城市和郊区,少数养在农村。该羊早熟性能好,寿命长,产乳量高,平均年产奶600—1 200公斤,含脂率3.8%—4%,最高产奶记录为3 080公斤。吉林省饲养沙能奶山羊较多,该羊产奶量高,繁殖力强,生长快,易管理,适宜放牧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