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综合防治血吸虫病
浙江的血吸虫病流行历史久远,危害最为严重。据《嘉兴府志》记载,明万历27年 (1599年)已有“腹肿则死”的病人。1908年嘉兴圣心医院用现代医学技术确诊本地4例病人。30—40年代有寄生虫病学者陈方之等人调查证实嘉兴县步云镇,开化县池淮畈等地有血吸虫病流行,并公诸报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卫生部门调查,查明浙江省有9个市、地的54个县(市、区),903个乡 (镇)有血吸虫病流行。按1955年当时人口计算,患病率在30%以上的有13个县,10%—30%的有20个县,其余为10%以下。平原水网地区的嘉兴、嘉善县和山丘地区的开化、常山县的人群患病率竟高达46%—77%。全省累计查出钉螺面积6.4亿多平方米,血吸虫病患者204万多人,病牛10万多头。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立即大规模地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0年2月4日建立浙江卫生实验院,重点研究血吸虫病防治,并在诸暨三环坂首创全省第一个防治血吸虫病实验区。1953年先后在流行区建立了3个血吸虫病防治所和17个防治站,200个防治组,1 686名专业人员,设专用病床460张。1956年贯彻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制订的关于“积极防治,综合措施,反复斗争”的血防工作方针,从省至各流行区地、市、县委,都建立了血防领导小组,各流行乡(镇)配有专职血防副乡(镇)长。在技术力量上,流行区各级卫生防疫站设有血防科、股和专业血防队(组),县人民医院设血吸虫病床位和重点县、市设专科防治院、站。根据血吸虫生活史各个环节,各地主要采取了消灭钉螺、治疗病人(牛)、管理粪便、改良饮用水源等项防治技术措施,在各个阶段又因时因地制宜有所侧重。防治初期,面对各地村村户户有病人的情景,首先派出了医疗队深入农村治疗病人,挽救频于死亡线上的血吸虫病患者,加深了党和疫区人民的亲密关系,随后为了阻断流行,又及时提出了消灭钉螺的综合措施。
1. 消灭钉螺。消灭血吸虫病中间宿主,是杜绝血吸虫病感染的主要环节。浙江省疫区的钉螺,主要孳生在田、河、溪、沟、渠、浜、塘等一些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钉螺密度每平方米平均为45只,最高达4 200多只,钉螺感染阳性率平均在2%以上,最高达43%。消灭钉螺的主要办法是:
❶土埋灭螺。1950年省卫生实验院在实验室和现场,创造了用上埋办法消灭钉螺的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海宁县原来河、沟遍布钉螺,1957年冬该县结合兴建电力灌溉渠道水利工程,土埋钉螺,历时4个月,投工540万,对近万条有钉螺的沟、渠,进行开新沟、填旧沟土埋灭螺708万多平方米。余杭县对钉螺丛生的5个大小草荡,采取水利、农垦、灭螺三结合,自1970—1973年,投工160多万,填老沟、修围堤、开新渠,平整土地,消灭钉螺后,还扩大耕地8 000多亩,使害人荡变成米粮仓。对河、浜、溪等有钉螺地带,采取沿岸筑土埋灭螺带来消灭钉螺,仅嘉善县800多条大小河、浜、沿河道两岸就筑起380多万米长的灭螺带。土埋加药相结合的灭螺办法是浙江省灭螺的又一主要措施,用这种办法产除钉螺孳生面积约2亿多平方米;
❷药物灭螺。50年代初用茶子饼杀灭钉螺。60年代试用五氯酚钠灭螺,70年代以后一直延用此药灭螺,并结合土埋,效果显著;
❸石灰氮灭螺,主要用于消灭水稻田钉螺。60年代中期省人民政府委托衢州化工厂每年生产1万吨不计利润的石灰氮,直到1983年共生产20多万吨,平价供应给血吸虫病流行区,用于4亿多平方米有钉螺的稻田,既作为水稻肥料,又作为杀灭水稻田钉螺药物,消灭了钉螺。
2. 查治血吸虫病人。50年代初,浙江省开始对血吸虫病人作了调查,主要采用粪检涂片法来诊断。1955年改用粪便孵化法查病。1956年起采用皮试过筛对阳性反应者作三次粪检查病。此外,还采用综合查病法,3 000名左右不脱产的化验员承担查病任务,全省流行区3岁以上人群,每人累计检查10次以上,共查出204万多病人,其中晚期病人7.6万多人。同时查出患血吸虫病耕牛10万多头。对病人的治疗,1955年前仅靠专业机构在少数乡设点治疗,药物主要用酒石酸锑钾20天疗法,6年中收治3万多人。1956—1957年采取“早、中、晚期兼治,优先治疗有症状病人”的方针,除专业医疗机构继续收治病人外,组织联合诊所和个体医生下乡设点治疗,仍以锑剂20天疗法为主,并少量用锑剂3日疗法。对晚期病人采用中草药治疗,两年共治疗病人6万多人。1958年省组织推广锑剂3日疗法,以联合诊所(后改乡医院)医务人员为主,抽调省、地、市、县医务人员,支援重点流行区治疗早、中期病人,由于疗程缩短,当年就治疗77.7万多病人。60年代采用中药南瓜子和呋喃丙胺治疗急性血吸虫病。70年代以乡卫生院和村赤脚医生为主,在乡村设点收治病人,以口服锑剂片、呋喃丙胺加敌百虫肛栓等疗法治疗病人。对巨脾型病人由省、地、市和解放军医院组织手术队到重点流行区施行切脾手术8 000多人。70年代末,晚期病人用双萘羟酸副品红治疗。80年代主要推行新药吡喹酮治疗。40多年来,全省共治疗204万多病人(每人平均经过3次以上治疗),先后治愈病人180多万人,改善体症20多万人。
3. 粪便管理。50—60年代主要发动群众拆除沿河、塘等水系的露天粪缸,转为以自然村为单位,小型集中,专人管理。70年代着重推行“三格式”化粪池,从1975—1983年省里每年拨出专用钢材120吨,木材200立方米支持粪便管理工作。1978年开始粪管工作结合能源开发,推行沼气池。
4.饮用水源管理。血防工作一开始就着手抓饮用水源管理,预防血吸虫感染,提倡修井打井,引用山泉水,家庭沙滤池,以及分塘饮用水等办法,直到70年代以后,以村为单位建设乡村自来水厂(站)。到1989年3月全省农村改水总投资8.3亿多元,办农村自来水厂(站)2.4万多座,受益人口1 800多万,占农村人口的50%,加上其它形式改水,已有70%以上农村人口饮用安全卫生水。
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防治工作,浙江省的血吸虫病流行终于被控制,大批病人治愈,恢复了健康,全省各流行县、市查出的钉螺绝大部分已经消灭,到1988年钉螺面积仅存39万多平方米,全省尚剩血吸虫病人4 610人。随着血吸虫病被逐步消灭,农村劳动力得到保护,应征青年合格率也逐步提高,1979年以来全省没有因血吸虫病而影响征兵。嘉善县1971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应征青年合格率从1962年的5%,上升到1980年的34. 34%。到1995年,全省终于实现了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地甲病,也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病,危害程度虽不如血吸虫病严重,但进入80年代还有如此病情,已是全国罕见。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过去总以为地甲病是“北方病”,没有组织调查,病情长期没有掌握,直到80年代中期才查清了病情和病区分布。病区主要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波及9个市、地,52个县(市、区)的1 247个病区乡,受威胁人口1 200万,有病人85万多,其中8个县的患病率在10%以上。东阳市罗山乡患病高达45. 5%,其中大爽村,患病率竟达64.06%,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工作虽然抓得迟,起步晚,但经过典型调查,发现该病的严重流行后,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卫生厅均予高度重视。卫生部门学习借鉴了兄弟省市几十年来防治地甲病的经验,应用于浙江省防治工作上,短短的5年来,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各级卫生、商业、供销、轻工 (盐业)、工商、物价、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和广大防治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了抽样调查、普查、普治,普及碘盐等项主要措施,防治工作已有比较快的进展,也取得了初步成绩。到1984年查清病情后,就开始对病人和重点人群投服碘油丸加以防治,到1992年达到基本控制标准,1995年,在全省实行全民服用碘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