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荆江四口分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荆江四口分流 荆江四口分流荆江在宋元时期有九穴十三口南北分流,随着河流的演变、泥沙淤积、人为因素等,口穴逐渐湮没。1860年前,仅留虎渡口(太平口)和调弦口二口。1860、1870年藕池口和松滋口被特大洪水冲决,从此形成四口分流分沙的局面。1931年藕池、松滋最大分流水量分别为18000和12800立方米每秒。1954年最大分流量:松滋口为10100立方米每秒,藕池口为14700立方米每秒,太平口为2900立方米每秒,调弦口为 1440立方米每秒,占枝城流量的40.5%。50年代一般年分流占35%左右,以后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959年调弦口被堵,从此只剩三口分流。下荆江裁弯后,藕池口分流能力锐减。四口年均分流量,50年代占荆江的30.9%,60年代占28.5%,70年代占19.3%。50年代枯水期四口不断流,从70年代起,藕池口断流由100余天增至300天,虎渡口断流50~60天;80年代末至90年代,松滋河也出现短期断流。“四口”入湖泥沙约占入湖泥沙总量的87%(裁弯前)~79%(裁弯后)。随分流的变化,分沙也相应减少。裁弯前经“四口”年均入湖沙量1.96亿吨,裁弯后年均入湖沙量1.16亿吨。通过“四口”每年汛期将长江大量水沙带入洞庭湖,固然减少了荆江河段防洪压力,但同时增加了湖区的防洪负担。三峡工程兴建后,汛期长江入湖水沙将减少。“四口”治理问题将提上议事日程。 ☚ 荆江区防洪 洞庭湖区防洪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