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茶叶气象chaye qixiangmeteorology of tea茶树分布、生长、发育、茶叶品质、产量及茶叶制造过程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茶树是多年生常绿作物, 性喜温暖湿润, 不耐严寒。主要分布在33°S到49°N范围内, 最适宜栽培在季风型亚热带气候区。中国的中、南部, 日本的南部, 印度东北部, 茶叶栽培最广。南亚、东非、中非的赤道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高原上, 如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马拉维等国, 茶树也很多。在南美阿根廷和部分地中海型亚热带气候区, 如摩洛哥、土耳其以及苏联外高加索等地, 也在发展茶叶生产 (见茶树气候区划)。 简史 茶树原产于中国。公元8世纪, 唐代学者陆羽,首先总结提出了茶树适宜生长的条件。他认为,种在向阳山崖上阴林中的茶品质好, 而长在阴山坡谷的差。此后, 唐代韩鄂、宋代赵汝砺、宋子安、赵佶等, 更进一步阐述了茶树适宜于多雾露, 气温冷凉的山区。并提出, 茶树“畏日”、“畏寒”, 不宜太阳光直射, 可用桐树、竹子遮荫, 以改善它的生长环境。11世纪末, 宋代学者沈括注意到南北各地茶树生态型的差异, 指出: 福建茶树都是乔木, 而淮南等地茶树只是灌丛。16世纪, 明代学者已注意到茶山地形气候对茶叶品质的影响。19世纪, 俄国气候学家А.И沃耶伊科夫分析了日本茶区北缘地带的气候, 作为开发俄国外高加索茶区的参考。20世纪初,德国气象学家W.柯本研究世界气候分类时,提出了茶属气候型。此后,日本的原田、簗濑, 印度的D. N.鲍拉、苏联的Г. Г.米拉泽, 中国的吴英藩、裘览耕等都进行了气象因子或气候条件对茶树影响的研究, 还进行了光质与茶叶品质、产量预报、优质名茶的气候条件分析以及茶树气候区划等研究。 生长发育与气象 温度 一般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全年大于10℃的积温在3000~4500℃以上,年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在-10 ℃以上的地区, 可以种茶。茶树春季萌发时所需的气温值,因品种而异,约在7.6~14℃之间。通常,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茶树即开始萌发。当气温在20~25℃时, 茶树生长旺盛。22℃左右时,新梢生长最快。有的茶树品种,在30℃左右的条件下,生长最为适宜。气温高达35℃以上, 则新梢生长速度减慢。此时若空气湿度很低,茶树生长发育将逐渐停止。这种高温若持续几天,还会灼伤枝叶。秋季,气温下降到14℃以下(少数品种在9.5℃以下)时,秋梢将停止生长。在有水分保证的情况下,年活动积温值愈高,全年采茶的批次愈多, 产量也越高。从春茶萌发到第一批新梢成熟采收, 约需活动积温500~700℃左右。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 相邻两批次采摘期间,需活动积温170~380℃。 茶树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各种变种, 具有不同的气候适应性。中国小叶种最耐寒,在-10℃时, 才开始受冻,-12~—13℃时,嫩梢、芽叶受冻较重,叶缘常发红变枯,使春茶减产。-15℃以下的低温,将使地上部分大部或全部冻枯,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变种最不耐寒。气温低于0℃时, 即受冻害。-2℃时,芽叶冻害明显。-5℃以下时,将受冻枯死。 水分 茶树生育期间,成年茶园的日蒸发量约在2~7毫米左右,最多可达10毫米以上。在整个生育期,总蒸散量约为900毫米, 全年共1200~1400毫米左右。在赤道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茶园的可能蒸散量相当于彭曼公式计算出的水面可能蒸发量的0.8~0.9 (通常为0.85),该地区,雨季日平均可能蒸散量, 只有3~4毫米左右, 全年的可能蒸散量, 可达1400~1500毫米以上。一般茶区年降水量1150~1400毫米。年降水量超过5000毫米的茶区, 只要排水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但在茶树生育期间,雨量分布均匀(一般月雨量不少于100毫米, 且大于月蒸发量),茶树仍能正常生长。若茶树生长期间,月降水量大于300毫米,且有一次以上暴雨,将不利于茶叶生长;若连续几个月, 月雨量皆小于50毫米, 则将受旱。为了保持茶树芽叶鲜嫩, 茶园内空气相对湿度,宜保持在78%~80%以上。日最低相对湿度,最好也在70%以上。 茶区的年干燥度, 一般都在1.0以下, 主要产茶区, 多小于0.7。一些名茶区, 多在0.5左右。在月干燥度值小于0.7的月份里,很适合茶树嫩梢的生长。若月干燥度小于0.4,则鲜叶肥嫩。茶园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最适宜。 光 茶树喜弱光而耐阴,太阳的辐照度以不超过2.09~2.51焦·厘米-2·分-1为宜。单株茶苗的光补偿点,约为0.13焦·厘米-2·分-1,光饱和点为2.09(幼树)到2.93焦·厘米-2·分-1(成年树)或350~500瓦,米-2。在弱光下, 茶树鲜叶中含大量叶绿素b,它能有效地利用日光中的蓝紫光和紫外线。蓝紫光可以促进植株体内蛋白质和含氮物质的形成和积累,紫外线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增加。当云雾多时,空气湿度较高,温度适宜,漫射光柔和,有利于增加茶叶中含氮物质和芳香物质。在茶树生长期间, 日照百分率若小于45%,生产的茶叶质量较优。若小于40%,质量更好。茶树在长日照下生长较好。当冬季有六周的白天短于11小时40分, 茶树将有相对的休眠期。若用人工延长光照到13小时, 可打破茶树冬季休眠,促进新梢萌发,抑制开花, 提高产量。 生产与气象 遮荫 南方夏季晴天的午后,太阳直接辐射可大到5.02焦厘米-2·分-1, 茶树叶温可高达40°C以上。茶树在35℃时,净光合作用最高。当叶温上升到39~42℃,净光合作用几乎为零。当叶温上升到48℃,叶片将受致命损害。因此,南方茶园常种树遮荫。在夏季降低叶温、气温,提高空气湿度,减少太阳直接辐射,使茶树上光照度降到原来的60%以下,把大部分同化物质,转为经济产量。遮荫树落叶形成的覆盖层,可以减少土表蒸发和径流,涵养水源, 并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创造较好的土壤气候条件。 茶叶产量品质与气候 据孟加拉国哈桑等对孟加拉茶叶的研究,在一定栽培条件下,茶叶批产量与采摘前两个月的降雨量、前一个月的平均气温值等因子有关。Л.М.布申认为, 夏茶采前20天的平均饱和差总和与苏联某些茶区7~9月茶树鲜叶产量之间关系密切。Г.А.阿尔维拉泽等利用初采期到预报时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作出茶叶产量形成的动态模式。庞振潮研究指出,在杭州地区4~10月中漫射辐射D与直接辐射S的比值,若增加1%,每公顷可增产干茶93.8~151.5千克。在7~9月,D、S比值增加1%每公顷可增产干茶56.3~92.3千克。杭州3~6月漫射辐射逐渐增加,并超过直接辐射,且雨水又多,可以生产优质茶。在安徽茶区,3~6月日照百分率小于40%、月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地区,茶叶产量、品质均优。在气温较低, 而云雾多的高山,或平原丘陵的春、秋季,茶芽生长缓慢,时间长,叶厚且嫩,成茶滋味醇厚,品质最好。夏季气温高,太阳直射光强的茶区,茶芽生长快,叶易老化, 多酚类、粗纤维含量较高,味涩, 只能作红茶。 茶叶制作加工与气候 茶树鲜叶采摘后,要经过萎凋、炒焙等程序,加工制成茶叶。萎凋常在室内进行。自然萎凋时,在气温为20℃左右、相对湿度为70%左右为宜。过湿, 则不利于鲜叶水分的散失,这时要用萎凋槽,用人工加温到35~38℃。若湿度过低, 则叶脆易碎, 不适于加工。因此, 某些茶类在日光下萎凋时, 也忌用中午前后的高温、低湿条件。在制红茶时, 发酵的室内气温, 应保持在24~28℃, 相对湿度应大于95%。制乌龙茶时的“摇青”, 所需的气温条件与它类似。在制作黑茶、老青茶时, 鲜叶经揉捻后,要经过“渥堆”, 将湿叶子堆在 一起, 在30~35℃的变温下, 经过8~12小时之后, 方能发出特有的茶叶香味。黄茶的“闷黄”, 也与此相似。有些茶类是直接在强太阳光下曝晒脱水制成的。云南的“滇青”, 就是其中之一、晒茶时需要强光、高温。否则, 脱水缓慢, 制成的茶, 青气浓浊, 质量低下。 茶树气象灾害 茶树分布的北缘和海拔上限地区, 常有冻害和霜冻。如大别山、桐柏山北坡, 冬季常有-10~-15℃以下的低温,有时还伴随着雨凇,冻坏茶树。在南岭以北, 云南大叶茶树,也常受到-2~-5℃以下的冻害。春季回暖后,强冷空气偶尔也会带来0℃以下低温,使已萌发的茶芽, 受霜冻危害。在热带高原上, 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茶园, 以及中亚热带山区, 海拔800米左右的茶园, 亦常出现冻害和霜冻。 在季风区, 雨季过后, 常出现一段旱季, 高温低湿, 影响茶树生长。在东南亚茶区, 最常见的有伏旱威胁幼龄茶苗。在冬季, 也偶有干旱出现。而干冻对茶树的危害更为严重。在肯尼亚丘陵地区、苏联格鲁吉亚、印度东北部及孟加拉等茶区, 热天常有冰雹袭击, 导致茶树碎叶破皮。某些地区的茶园冬季有时被积雪压断茶丛枝干, 影响下一年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