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水分检验moisture inspection oftea茶叶检验之一。检测成品茶中水分含量的技术措施。茶叶水分含量对品质变化起主要作用, 水分检验列为国家对出口茶叶的重要检验项目之一。 198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和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联合制订颁布的《茶叶WMB45—81》部暂行标准规定采用恒量法 (103±2℃法) 和快速法(120±2℃一小时法与130±2℃27分钟法)。其中恒量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573方法相似。水分检验一般采用快速法, 如发现检验结果有问题或执行仲裁检验时, 必须用恒量法为最后依据。 103±2℃恒量法 又称仲裁法。在已知重量的铝盒内,准确称取混匀试样10克(ISO规定取样约4克),然后将铝盒移入预热至103±2℃烘箱内, 烘干四小时(ISO规定第一次为六小时)。加盖后取盒, 置于干燥器内, 冷却、称重。再移置同样温度的烘箱中烘干一小时, 冷却、称重, 如此重复操作, 直至恒重, 计算失水百分率。 120±2℃一小时法 操作方法同上。称取试样10克, 移入预热至120℃烘箱内, 温度回升至120℃时起算, 保持一小时,取出冷却并称重, 计算失水百分率。 130±2℃27分钟法 操作方法及用具同上。称取试样10克,移入预热至130℃烘箱内,温度回升至130℃时起算,烘干27分钟,取出,冷却称重,计算失水百分率。 日本茶叶水分检验有公定的98~100℃下干燥至恒量法, 有为贮藏及包装试验的定量法, 即在常压110℃下干燥5小时法。近年来研究使用FD—IB型红外线水分计的快速简便法,即采用一个185瓦灯泡固定在距试样3厘米的位置, 根据茶叶水分多少, 可在温度调节刻度5~6之间调节灯泡温度, 只需20~25分钟就可取得精度较高的水分定量值。 茶叶中水分分结合水和游离水, 水分活性与游离水有关。微生物在纯水或干燥条件下都不能生存, 茶叶中游离水不是纯水, 故能寄生微生物, 测定活性水分可预知茶叶发霉点和非酶性褐变的变化规律, 从而控制茶叶水分, 保护茶叶品质。 茶叶水分检验moisture inspection of tea成品茶中含水量的检测。成品茶水分含量对品质变化起主导作用,毛茶水分含量又是收购评茶给价的一个因素。中国现行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1573-1980《茶—103℃时质量损失的测定》(在常压下,茶叶经一定温度加热至恒重时的质量损失称水分)。茶叶水分测定方法是:称取试样茶5 g(准确至0.001 g)于已知重的烘皿中,置于103±2℃的干燥箱内(皿盖斜置于皿边),加热4h,加盖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重。再置于同样温度的干燥箱内1 h,同前法取出、冷却、称重。重复加热1 h,直至连续两次称重差不超过0.005 g,即为恒重。用下式计算其含水量。  式中M1为试样和烘皿烘前重量(g);M2为试样和烘皿烘后重量(g);M0为试样的重量(g)。茶叶水分检验中国规定各类茶的水分不得超过如下标准:工夫红茶、珍眉、贡熙、珠茶、青茶8%;压造茶9.5%;白茶、花茶10%。检验方法有105℃恒重法,120℃、1小时法和130℃、27分钟工厂速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