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系统整体性原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最本质的属性,因而“整体”和“系统”这两个概念经常被同义的使用。在这个意义上,贝塔朗指出:“一般系统论是对 ‘整体’ 和 ‘完整性’ 的科学探索”。因此,系统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何谓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系统诸要素综合起来的整体性能。简言之就是系统诸要素相互联系的统一性。要素一旦构成系统,系统作为有机联系整体,就获得了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特性。在这种新的特性,是要素、系统整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只有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和把握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深化。
客观世界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归结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整体只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正如一堆未经装配的机器零件一样。这类整体性,其组成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并不影响整体,也不依赖于整体。它着眼于“相加性”,即着眼于“堆”,而不考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结构形式,因而属于非系统联系的整体性。第二种情况,整体是由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正如手臂之于躯体一样。这类整体性,着眼于“有机性”,而不是“相加性”。也就是说,它要研究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以及结构对整体功能的影响,因而属于系统联系的整体性。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研究的是后一种情况。系统的整体性,根源于系统的有机性和系统的组合效应。
系统整体性原则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和系统不可分割。凡系统的组成要素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结构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作为整体,其性质和功能存在于各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中; 要素作为系统整体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方能体现它具有部分的意义。两者的分割或分离,都会导致双方失去原来的意义。例如,氯化钠分子的性质存在于氯和钠以离子态的结合与统一中,一旦分离成独立的部分,不仅氯化钠分子丧失了整体的性质而不复存在,而且作为其组成要素的氯和钠,也由原来的离子态转变成氯分子和钠分子的形态。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这种“合则两存”,“分则两亡”的性质,就是系统的有机性。系统的有机性,集中表现为整体与部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黑格尔所说:“假如物质被规定为整体,那么它便由部分组成。而在部分中,整体将变为非本质的关系并消失,但部分就其自身来说也是如此,它也不是部分而是整体。”“部分只有在没有整体时才是独立的。”这就是说,部分(要素)组成整体(系统)后,就失去了它们原来的质而且有了部分的意义。整体分解成部分后,各个部分又恢复了独立存在时的质,系统整体的质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系统整体性的形成,就是系统中组成要素原有特性的丧失,以及各要素的有机联系而产生新质的结果。
(2)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从量的关系方面看,系统的整体效应表现为整体对于它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加和性”。即在数学中1加1等于2,而在系统论中,1加1就不等于2,这是贝塔朗菲著名的“非加和定律”。
(3)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这是从质的方面看,系统的整体效应表现为系统整体的性质或功能,具有构成该整体的各个部分自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或功能。也就是说,系统整体的质不同于部分的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以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的领域内不同的系统整体存在着不同效应的事实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了一种 ‘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新力量”,就是系统整体效应所呈现的新质,这是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技术系统也是一样,如一台收录机,是按一定线路(结构)把收音机和录音机有机组合起来的系统,它不仅是具有收音机所有的收音功能、录音机所有的录放音功能,还具有在收音同时自动进行内录的功能,这是收音机和录音机各自功能加起来所不具备的。系统整体之所以能产生新质,是因为系统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只有借助结构,才能产生整体效应; 只有通过结构,整体的性质和功能才能显现。
系统整体性原理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是:
(1)根据管理目标,把管理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把管理中诸要素的功能统一起来,从总体上予以放大。在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是一门把生产(或工作)中的各种要素或各个部分协调起来,使之达到某种组织目标的学问。例如某市的一个奶牛场,为促进奶牛的繁殖及其产奶量的提高,把饲草、奶牛、肥料等几个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他们兼顾饲养猪和鸡,让猪粪和鸡粪随水流入农田,在农田扩种饲草。有了充足的饲草,就为增加奶牛头数和提高牛奶产量创造了条件。这个奶牛场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实现了农牧结合,全面发展,因而不失为一个具有整体优化的农牧生态系统。
(2)把不断提高要素的功能作为改善系统整体功能的基础。组成系统的要素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状况的最基本的条件,改善系统整体功能一般是从提高组成要素的基本素质入手,例如,一个大型联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要有强有力的决策机构,而且还要有功能健全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质检、供销、行政等部门。任何一个部门或环节功能素质不健全或相对削弱,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单位的整体效益,因此,必须按照系统整体目标的要求,不断提高各个部门特别是关键部门或薄弱部门的功能素质,并强调局部服从整体,保证整体,以保持该系统最佳的整体功能。
(3)保持系统要素的合理组合。系统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整体功能不守恒的实质在于结构是否合理。因此,改善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要注重发挥每个要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调整要素的组织形式,建立合理的结构,从而使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重要的内容是调整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寻求合理结构,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充满活力。为此,就要不断剔除那些产生“虚功”和“负功”的要素和环节,改革掉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从而避免“小于”的结果,达到“大于”的目的。系统整体功能的好坏,固然与其组成要素的好坏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系统要素的相互联结及其结构的有序化程度。大多数情况下,单独提高某些要素的功能并不能优化系统整体功能,有时反而会降低系统整体功能; 较差的要素若与以最佳的组合,却往往能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的优化。如四个可靠性只有0.9的元件并联,就可获得其可靠程度为0.9999的整体功能。整体性观点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只要实现其合理组织、协调和建构,就能发挥出更大更好的整体效益。

☚ 系统的形态与分类   系统相关性原理 ☛
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最本质的属性,因而“整体”和“系统”这两个概念经常被同义的使用。在这个意义上,贝塔朗菲指出: “一般系统论是对‘整体’ 和‘完整性’ 的科学探索”。因此,系统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何谓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系统诸要素综合起来的整体性能。简言之就是系统诸要素相互联系的统一性。要素一旦构成系统,系统作为有机联系整体,就获得了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特性。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客观世界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归结为两种情况: (1)整体只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正如一堆未经装配的机器零件一样。这类整体性,其组成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并不影响整体,也不依赖于整体。它着眼于“相加性”,即着眼于“堆”,而不考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结构形式,因而属于非系统联系的整体性。(2)整体是由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正如手臂之于躯体一样。这类整体性,着眼于“有机性”,而不是“相加性”。也就是说,它要研究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以及结构对整体功能的影响,因而属于系统联系的整体性。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研究的是后一种情况。系统的整体性,根源于系统的有机性和系统的组合效应。
2.系统整体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和系统不可分割。凡系统的组成要素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结构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作为整体,其性质和功能存在于各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中;要素作为系统整体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方能体现它具有部分的意义。两者的分割或分离,都会导致双方失去原来的意义。例如,氯化钠分子的性质存在于氯和钠以离子态的结合与统一中,一旦分离成独立的部分,不仅氯化钠分子丧失了整体的性质而不复存在,而且作为其组成要素的氯和钠,也由原来的离子态转变成氯分子和钠分子的形态。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这种“合则两存”,“分则两亡”的性质,就是系统的有机性。系统的有机性,集中表现为整体与部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黑格尔所说: “假如物质被规定为整体,那么它便由部分组成。而在部分中,整体将变为非本质的关系并消失,但部分就其自身来说也是如此,它也不是部分而是整体。” “部分只有在没有整体时才是独立的。”这就是说,部分(要素)组成整体(系统)后,就失去了它们原来的质而且有了部分的意义。整体分解成部分后,各个部分又恢复了独立存在时的质,系统整体的质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系统整体性的形成,就是系统中组成要素原有特性的丧失,以及各要素的有机联系而产生新质的结果。
(2)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从量的关系方面看,系统的整体效应表现为整体对于它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加和性”。即在数学中1加1等于2,而在系统论中,1加1就不等于2,这是贝塔朗菲著名的“非加和定律”。
(3)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这是从质的方面看,系统的整体效应表现为系统整体的性质或功能,具有构成该整体的各个部分自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或功能。也就是说,系统整体的质不同于部分的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以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的领域内不同的系统整体存在着不同效应的事实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新力量”,就是系统整体效应所呈现的新质,这是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技术系统也是一样,如一台收录机,是按一定线路(结构)把收音机和录音机有机组合起来的系统,它不仅是具有收音机所有的收音功能、录音机所有的录放音功能,还具有在收音同时自动进行内录的功能,这是收音机和录音机各自功能加起来所不具备的。系统整体之所以能产生新质,是因为系统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只有借助结构,才能产生整体效应;只有通过结构,整体的性质和功能才能显现。
3.指导意义
系统整体性原理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是:
(1)根据管理目标,把管理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把管理中诸要素的功能统一起来,从总体上予以放大。在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是一门把生产(或工作)中的各种要素或各个部分协调起来,使之达到某种组织目标的学问。例如某市的一个奶牛场,为促进奶牛的繁殖及其产奶量的提高,把饲草、奶牛,肥料等几个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他们兼顾饲养猪和鸡,让猪粪和鸡粪随水流入农田,在农田扩种饲草。有了充足的饲草,就为增加奶牛头数和提高牛奶产量创造了条件。这个奶牛场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实现了农牧结合,全面发展,因而不失为一个具有整体优化的农牧生态系统。
(2)把不断提高要素的功能作为改善系统整体功能的基础。组成系统的要素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状况的最基本的条件,改善系统整体功能一般是从提高组成要素的基本素质入手,例如,一个大型联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要有强有力的决策机构,而且还要有功能健全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质检、供销、行政等部门。任何一个部门或环节功能素质不健全或相对削弱,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单位的整体效益,因此,必须按照系统整体目标的要求,不断提高各个部门特别是关键部门或薄弱部门的功能素质,并强调局部服从整体,保证整体,以保持该系统最佳的整体功能。
(3)保持系统要素的合理组合。系统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整体功能不守恒的实质在于结构是否合理。因此,改善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要注重发挥每个要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调整要素的组织形式,建立合理的结构,从而使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整体性观点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只要实现其合理组织、协调和建构,就能发挥出更大更好的整体效益。

☚ 系统的形态与分类   系统相关性原理 ☛
000004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