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心理meiyu xinli
属于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在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心理活动的特征,探讨学生审美能力的构成、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培养的途径。美育心理的研究目的最终落实到使学生的审美心理和谐地全面发展,审美、创美能力不断提高,健康人格不断完善上。美育心理在教育实践中有其重要的特殊的作用。它包括:
审美感知的培养 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和知觉两部分。感觉是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培养审美感知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客观事物。主要内容应包括:
❶线形感知的培养。空间里能直接感知的物体几乎都是线与形的不同组合形式。人对线形的感知是人认识事物的起点,因此,培养线形感知能力是提高审美创美能力的基础之一。线形的表现力很强,能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例如,直线可以表现刚毅、稳定,也可以表现呆板、僵硬;曲线可以表现柔和、优美,也可以表现软弱、迷惘;折线可以表现果敢、决断,也可以表现险峻、突然;而三角形能给人以稳定的感觉。学校中的几何学是培养线形感知的基础,而客观世界中的种种造型是培养线形感知的实践对象。培养线形感知能力是审美、创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❷色彩感知的培养。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尽管色彩是自然属性的,但是在人们欣赏色彩的时候,总是与人类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联系起来。如,红色光波最长、所含热量最多,因此给人以热情的感受;而蓝色则给人以冷静的感受。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分成四类,一是客观类,二是生理类,三是联想类,四是性格类。“客观类”的人看颜色只注意它是否鲜明,是否饱和,是否纯粹,态度是理智的,批评的,不杂有丝毫情感成分;“生理类”的人看颜色有明显的偏好,喜欢强烈刺激的人偏好红色,喜欢和平刺激的人偏好蓝色;“联想类”的人看颜色,往往立刻就想到和它有关的的事物,看见绿色联想到草木,看见红色就联想到火,等等;“性格类”的人看颜色,总喜欢赋予人的性格,有些颜色是善的,有些颜色是勇敢的,有些颜色是神秘的,等等。万紫千红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培养色彩感知的广阔天地。
❸音乐感知的培养。人对音乐的感知最初起于劳动的节奏。近代实验美学对于音乐与情绪的关系已做出有成效的研究。音乐所引起的情感随乐调不同而不同。古希腊人就认为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发扬,G调浮躁,F调淫荡,等等。人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强弱,往往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与否。音乐感知的培养主要在于人的情感的培养,同时要有一定的音乐常识及经常性的欣赏实践。
审美表象的培养 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眼前并不存在的感性映象,叫做审美表象。我们读完小说、看完画展、游览了风景区、参观了古建筑,脑海中并不是什么都消失了。小说中的人物、画面上的色彩形象、美丽的山水、独特的建筑等感性映象,即表象,还会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这种审美表象比一般表象更具有形象性与概括性,也就是它更鲜明、生动,更富于主观色彩与情感性,并且与审美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审美表象在审美过程中是不表现出来的,但它有着重要作用。审美的初级形式为审美感知,审美的高级形式为审美想象,而审美表象则是其中的过渡形式。没有审美表象,审美感知不可能再现;没有审美表象,审美想象也不可能形成,审美创造更不可能产生。因而培养审美表象是重要一环。审美表象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人的情绪与精神被调动起来的基础之上。它通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两条途径形成。间接经验是指课内外阅读中获得的对于审美对象的整体化的形式。直接经验是指在观察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表象材料。
审美想象的培养 审美想象就是把审美感知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表象再现并加以改造、组合、提炼而成为全新的意象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❶审美的间接性大于直接性;
❷审美的概括性大于个别性;
❸审美的明确性大于感受性。审美想象有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性想象是以表象材料为基础,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的描绘,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出客观事物的映象;创造性想象则是依照审美情感本身的力量、复杂程度和持续程度,对审美表象进行重新改造、组合、提炼而成为一种全新的意象。培养审美想象要注意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审美表象,同时不可忽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审美情感的培养 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贯穿于审美过程始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与动力。审美情感包括生理因素、理性因素与普遍性因素,三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审美情感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也就是客观存在的美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就会感觉愉快,心情舒畅,浮想联翩,思绪激昂。但是,审美情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当它未被客观对象激发时,它是以隐蔽的状态埋藏在心里,一旦接触到美的事物,这种情感就会被激发而复苏。审美情感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它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审美情感不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矛盾斗争与各种磨练中,在反复多次的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
审美理解的培养 审美理解,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客观存在的美的意味、艺术品的内容或意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培养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引导学生大量、广泛地感触自然和艺术,要求学生努力铺设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提高他们对各种艺术风格或铺彩繁陈的多种艺术种类的认识。这种教育可以在各科教学中进行,也有必要进行一些专门的教育,如,对各类艺术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各种语汇及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民族意识及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
以上五种因素构成美育心理的重要内容。五种要素间是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