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美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美育měiyù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 美育měiyù〈名〉指培养学生审美观点,提高美的修养以及美的创造能力的教育。需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进行。 美育;美誉◉ 美育měiyù 名 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 育。〈例〉音乐和美术是~的重要内容/ ~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美育měi yù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美的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1901年叶瀚译《泰西教育史》篇上第一章:“雅典教育之宗旨在于美育,与斯巴达异趣。其意以为美丽之精神实存于美丽之身体。”1903年项文瑞《游日本学校笔记》:“教育: 智育、德育、体育、美育。” 美育 美育měiyù美的教育,即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提高人对美的艺术修养、爱好和创造力等的教育。 ☚ 美体 美展 ☛ 教育 教育教(~训;~学;~材;言~) 育(~人;美~;体~;诲~) 养(养成) 另见:教师 教化1 讲授 教书 学生学习 练习 ☚ 教育 家庭教育 ☛ 美育 美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受教育者掌握审美的基本知识,形成一定的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态度和情趣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通过以艺术手段和社会、自然中的美为中介来进行的,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密切关系,对它们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助于受教育者分辩真善美与假恶丑、追求美好的东西;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身心的完美和健康。自教育出现时始,美育就有其地位,我国古代学校教育有“诗”、“乐”的教育,有专门的艺术教育学校;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和中世纪,也很重视美育;在近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普遍设立了专门的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和手工制作等,而且越来越强调一切教育都应按美的原则来实践。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那种忽视美育的主张和做法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抛弃。美育的基本任务是:掌握审美的基本知识,使受教育者形成鉴赏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创作技能,使其有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有审美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丰富其情感世界。实施美育应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全、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艺术内容和表现手法相结合、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美育的特殊矛盾。 ☚ 体育 劳动技术教育 ☛ 美育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一种社会教育。又称美感之教育。在1912年2月所著《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五种教育之一(其他四种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通过美育,可以提升人们的趣味和情操,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该思想后被中华民国教育部立为全国教育宗旨之一方面。1917年4月,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再次集中论述了美育,认为纯粹的美育,能陶养人们的感情,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习惯,使人超越人我之见,渐灭自私自利之心。认为“盖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蔡元培之前,严复曾论及美术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作用。蔡之后,美育观念渐得普及。 创造人性美/创造环境美/家庭中的美育/马克思的美育思想/美育/美育与个性发展/美育与心理发展/美育与创造力/美育与劳动/美育与体育/美育与美学/美育与情感陶冶/美育与智育/美育与德育/美育心理/美育的基本内容/美育的基本任务/美育的基本原则/美育的基本特征/美育的基本途径/美学的基本内容/社会中的美育/社会美的评价/审美能力/西方传统的美育思想/学校中的美育/艺术美的鉴赏/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中学生的人格美/中学生的个性美/中学生的行为美/中学生的服饰美/中学生的审美心理/中学生的审美评价/中学生的审美判断/中学生的审美理想/中学生的语言美/中学生的健美/自然美的感受 ☚ 选修课 创造人性美 ☛ 美育 美育meiyu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需要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三个方向上的发展;人类需要理智、意志、情感等多方面的提高。美育就是偏重作用于人的情感,而旨在发展审美能力的教育。就是要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趣味和道德修养以及有多种爱好和广泛知识的一代新人。美育,随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只要人们有审美活动和艺术,就有美育。原始人最初的劳动号子,后来演变成的歌与诗,舞蹈、壁画、简单雕塑的产生,都会伴随产生对下一代人进行审美经验的传授。在奴隶社会,“六艺”中的“乐”即为美育的内容。在封建社会,四书五经中的《诗》、《乐》及颇具文学色彩的大量散文,无不渗透了美育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更是把艺术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手段,扩大了美育的影响与作用。中国近代一些教育家非常重视美育。1912年,蔡元培先生主持教育部工作时更明确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社会主义阶段中学教育中的美育是为提高中学生的文明素质服务的。它要使每个中学生不仅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崇高的道德品质,而且有健康、高尚、丰富的情感与其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 马克思的美育思想 美育与个性发展 ☛ 美育 美育meiyu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美育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连结起来,在对客观事物的鉴赏中,通过情感过程的感受、体验、认识和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及对丑的否定,使人的情感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华。美育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旭日晚霞、春风秋月、险峰怪石、曲水瀚海等自然景观可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纯洁无瑕的友谊、坚贞不渝的爱情、刚正不阿的气节、勤奋好学的精神、文明的生活行为、健康的道德观念等社会现象也是审美教育的内容;意境深邃的诗歌、文笔清新的散文、情节生动的小说、旋律优美的音乐、舞蹈等文学及艺术更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美育是整个社会的任务。实施美育的途径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审美教育的手段多种多样,音乐、舞蹈、美术、文艺创作、文艺欣赏、艺术展览、电影、电视、戏剧、讲演、讲座、体育训练、旅游观光等等都是美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形式。美育受一定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每一时代、社会有其自身的本质内容。阶级社会中,美育有阶级倾向性。社会主义的美育,在于培养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幼儿美育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扩大和加深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陶冶幼儿美好心灵,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审美主体 艺术教育 ☛ 美育 美育Meiyu关于美的教育。通过一定方式、设施,对审美对象进行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在理论上从属于美学,在实践上从属于教育,是人类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美育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是使人们获得前人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积累的审美能力,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美的观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建立美的道德风尚和新型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美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美育的范围很广,人们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得到美的感染的熏陶,提高和美化自身的精神境界。美育的主要对象是学校里的学生。美育可通过多种手段和途经来实现。如通过美学教育学习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美学理论和规律;通过课外活动,实际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分析理解美的事物,发展美的能力等等。美育要求有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做到寓教于乐、寓育于美,使美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人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使人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陶冶性情,丰富精神世界,养成完美高尚的情操。 ☚ 居里夫人的奖章 美学 ☛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借助艺术手段和现实世界的美对学生施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参见“美学”中的“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培养人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它与德、智、体一起,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美学理论由理论走向实际的重要媒介。既有形象性、情感性,又有科学性、系统性。内容广泛,可以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也可以学习美学的基本理论。方式多样,包括胎儿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参见“教育”中的“美育”。 美学/美育/审美活动/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知觉/审美趣味/审美心理/审美愉悦/审美情感/直觉/净化/美感/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内在美/外在美/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艺术美/技术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体育美学/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艺术创造美/艺术欣赏美/音乐欣赏美/舞蹈欣赏美/戏剧欣赏美/绘画欣赏美/雕塑欣赏美/书法欣赏美/摄影欣赏美/电影欣赏美/电视欣赏美/文学欣赏美/工艺美术欣赏美/盆景欣赏美/环境美化 ☚ 教学的心理分析 美学 ☛ 美育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美学教育、美感教育。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美的形象进行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观点的教育。特点是: ☚ 美学 审美活动 ☛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对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的教育。 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基本任务是: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表达美、创造美的才能。内容有: 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 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 进行艺术美的教育等。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有积极的影响,在实施美育时要坚持四者相结合,因材施教;要有正确的美育观并坚持艺术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原则。中国教育家蔡元培在1912年第一个主张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美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体育 教育目的 ☛ 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基本任务是: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表达美、创造美的才能。内容有: 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 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进行艺术美的教育等。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有积极的影响,在实施美育时要坚持四者相结合,因材施教; 要有正确的美育观并坚持艺术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原则。中国教育家蔡元培在1912年第一个主张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美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体育 教育目的 ☛ 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方式,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情趣,提高人们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是宣传、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概念是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首次提出的,但其实践和意识很早就有了。中国孔子“六艺”教育体系中的“乐”,就是美育,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都提出过美育问题。最早把美育的概念介绍到中国的是王国维,真正倡导并建立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是蔡元培。美育在当代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其它教育方式不同,美育虽须实施理性教育,但其根本特点是直观性、可感性。它不仅诉诸理智,更需诉诸情感,使人通过对美的感受、体验等心理活动,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它不仅象德智体三育那样要求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更要求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寓教于乐,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对象与主体连结起来,让爱美作为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在人心灵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 美感 美的规律 ☛ 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 美育aesthetic(/art)education 美育art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 美育 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主要通过音乐、美术、文学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为手段进行教育,也可在进行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中进行美育。同样,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也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的基本任务:(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健康的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端正自己的言行。(2)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鉴赏艺术美和现实美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学生正当的审美趣味和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点。(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美和表达美的才能和兴趣。使学生按照美的原则,把美体现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养成美化生活、环境的能力和习惯。对美育的基本要求:(1)美育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2)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3)美育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4)艺术内容与表现的方法要统一。(5)美育应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因材施教。(6)美育过程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 美术欣赏心理 美育的耳濡目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