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过程
教育者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有目的地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审美活动,影响其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亦即将一定社会的审美意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审美意识并发展其审美能力的过程。教育过程的特殊形式。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审美对象三个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美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审美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着社会审美意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审美意识,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从而完成美育任务。它包括三个阶段:
❶通过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是美育过程的起点。审美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形象的反映。审美感知是在审美感知过程中产生的包含有感知、比较、理解、联想、想象等感性和理性因素,以及对美与丑的现象的情绪体验。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通过审美感知,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对美的事物及其属性的比较、联想、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情绪体验。
❷通过审美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理解美的本质,发展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审美鉴赏活动是以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去识别、分析、判断、评价美与丑的事物,识别和评价美的种类、价值、程度的活动。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趣味,教给学生一些审美知识,明确审美标准,培养和发展学生判断、评价、鉴赏美的能力。
❸通过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才能,是美育过程最重要的环节。这是把审美感受、审美鉴赏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把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落脚于实践的过程。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去追求和创造美的事物和美的生活。审美创造才能的培养是以审美感知、审美鉴赏为基础的,是在审美表现、审美创造活动中进行的。人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一方面创造出日渐丰富的美的事物,一方面又创造出一个审美主体,即发展审美主体的表现才能和创造才能。创造性是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根本特性。教师在美育过程中要大胆鼓励和充分发挥学生审美创造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独创性。教师要指导学生美化校园环境,把审美趣味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劳动和建立一个欢乐、和谐的集体,以及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