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指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的理论。即通常说的生产力标准理论。
生产力标准理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一个重要理论。
邓小平指出: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2—53页)马克思指出: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得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5页)在这里,劳动资料主要指采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这虽没有直接提出 “生产力标准”,但已经涉及到了这个方面。
列宁强调在经济条件下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更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要千方百计地使社会产品增多,并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 页)“生产力状况” 是 “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列宁全集》第32卷,第224页)列宁在这里,已经初步提出了 “生产力标准”。
毛泽东进一步把生产力标准具体化,并把它作为衡量党的政策及其实践的标准。他说: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08页)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他认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指出: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16页)邓小平正是抓住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论述的核心思想,从而为他提出生产力标准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不仅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思想 ,而且运用生产力标准实事求是地对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邓小平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还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 更走到了极端。“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313页)
1980年邓小平指出: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代表了全党对过去3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把工作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出发点,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仍然存在着“左”。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离开了生产力标准,就很难分清什么是 “左”,什么是右。而 “左”、右倾的根本错误就是离开了生产力标准。离开了生产力标准,“左” 和右都会葬送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还指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 还是姓 ‘社’ 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 “猫论”、经济建设中心论、根本任务论、主体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论和解放发生生产力论等。
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克服社会主义的种种空想,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因为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第11页)那么,今后我们仍要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判断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