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

(一)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

1.养猪业。随着畜牧生产的发展,养猪业已成为四川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生猪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间的猪肉贸易量,均占全国1/5左右。由于国家对生猪采取扶持政策,设立生猪发展基金、生猪收购保护价,较早开放市场和多渠道经营,使四川生猪生产连续14年稳定增长。1980—1990年的10年间,出栏猪由3 127万头增加到6 118万头,发展速度为各省之冠。
2.养牛业。养牛生产,从近10多年存栏量看,黄牛、牦犏牛稳中有升,水牛不稳定。1990年,黄牛增至348万头,牦犏牛增至389万头,水牛减至265万头。80年代末,推广淘汰役用牛短期育肥。1990年通江、古蔺、犍为等12个县,共育肥出栏牛1.8万头,为12县农民增加收入260多万元。近年农区乳牛有所发展,1986—1990年间,每年产奶量保持在24万吨左右。1990年全省人均有奶类2.48公斤,比全国低37.19%。
3.养羊业。由于草原建设跟不上等多种原因,至今仍处于徘徊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52年农区实行土改政策,调动农民养畜积极性,山羊增长较快,1952年比1949年增长30.3%。民族地区羊仍为土司头人所有,养羊生产同期仅增长0.9%。1952年四川省养羊319万只,比1949年的260万只增长22.7%。1955年农区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民族地区对土司头人所有的牲畜采用赎买政策,促进了养羊生产的发展。1957年全省存栏羊556万只,山羊增长快,为103.5%,绵羊增28.2%。1958年公社化初期,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开展牧业合作化运动,草山、草坡、草原进入规划使用阶段,为发展养羊创造了条件,1959年养羊数为614万只。1960—1961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下,由于“一平二调”(平: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无偿调走集体或个人的财产)养羊生产由私养收归集体饲养,养羊头数下降。1961年四川省养羊546万只,比1959年减少14.3%。1962年养羊生产开始恢复,1964年发展到750万只,增长24.7%。但是从1965—1969年的5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养羊生产下降较多,特别是山羊随着林牧矛盾的突出,饲养量减少。1970—1977年的7年间,山羊略有回升,1977年达592万只,1979年继续上升到721万只。1980年以后养羊所有制转变为家庭经营,实行私有私养,特别是山羊由于经济价值降低,农户不愿多养山羊,1985年山羊为537万只,比1980年减少164万只,减少23.3%; 绵羊由1980年380万 只, 1985年 减 至340万 只, 减 少12.4%。由于政策、投入特别是加工流通等方面对养羊生产有一定的制约,绵羊、山羊在连续7年减少后缓慢回升,但到1990年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4. 养禽业。70年代从国外引进专门化蛋用鸡配套品系和肉用鸡配套品系,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先后推广加拿大三系配套商品蛋鸡“星杂288”,四系配套商品鸡“星杂579”,英国四系配套商品生产罗斯褐壳蛋鸡,荷兰四系配套商品生产希赛斯褐壳蛋鸡和肉用鸡白洛克、星布洛、罗曼等,促进了养禽业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养禽技术的普及,以及为养禽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配套,大中城市的传统养禽业正逐步被集约化规模经营所取代,成为畜牧业中仅次于养猪业的又一支柱产业。1990年,据19个地市统计,饲养1 000只以上集约化商品蛋鸡场有857个,1 000只以上商品肉鸡场232个。全省出栏家禽2.37亿只,比1985年增长91%。其中: 出栏鸡、鸭、鹅分别为1.25亿只、0.85亿只、0.27亿只,分别增长67%、102%、286%。存栏鸡、鸭、鹅分别为1.65亿只、0.29亿只、0.13亿只,分别增长31%、21%、117%。禽蛋产量达47万吨,禽肉产量34万吨,分别增长4.7%和1.3%; 人均占有禽蛋4.1公斤,禽肉3公斤。全省养禽业产值14.27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4.2%。

☚ 二、畜牧业内部产品结构和供求变化   (二)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
000047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