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牧业投入
1. 事业费。全省畜牧业事业费从1979年的1 113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2 857.23万元,增长156.7%, 每年平均递增8.9%,12年累计投入22 434.9万元。
2. 基本建设投资。1952—1990年全省畜牧业基本设施建设总投资7 110.6万元。其中1952—1978年投入资金1 412.58万元,占19.9%; 1979—1985年投资2 419.74万元,占34.9%; 1986—1990年投资3 218.55万元,占45.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投入5 698.29万元, 占1952年以来总投资的80.1%,平均每年474.5万元,是前29年每年平均48.4万元的近10倍。投资重点在畜禽品种改良、兽医防检站、种草养畜示范及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等4个方面,占总投资的90.2%。其中畜禽品种改良1 254.44万元,占17.6%; 兽医防检站1 305.41万元,占18.4%;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建设2 353.97万元,占33.2%; 种草养畜示范项目1 497.06万元,占21.1%; 畜牧业教育332.56万元,占6.7%; 牧草品种繁育占2.2%; 其他占0.7%。
3. 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1980年以来,全省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菜篮子工程”建设等专项资金以及农业部的专项拨款中共筹集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资金13 435.3万元。此外,还积极引进国外资金,进行开发性生产。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先后与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丹麦、日本、德国、加拿大、美国、南斯拉夫和联合国等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经济技术合作。从1983年开始贵州与新西兰合作建设独山牧草种籽繁殖场,经5年努力,已形成年产牧草种籽40吨的能力,基本达到项目要求并为中方培养了一批牧草种籽繁育人才。1988年贵州接受联合国粮农署的物资折款1 95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在安顺等5县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展种草养畜。1989年联合国与新西兰共赠款191.35万美元在独山、清镇、威宁等县兴办草地畜牧业系统生态工程项目。威宁县还接受美国凯尔组织300万元人民币赠款发展绵羊。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织金、纳雍、水城、盘县、望谟、册亨等县还接受世界银行8 000万元人民币的发展畜牧业贷款项目,其中册亨县养牛项目成效显著,全县户均养牛2头,年输出商品牛0.8万—1万头。
1978年以来,全省先后建成13个商品牛基地县和7个种草养畜示范基地; 兴建了55个瘦肉型猪基地和商品猪基地县,形成生产128万头商品猪的生产能力; 兴建了18个商品牛羊基地。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贵州畜牧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