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禽结构
1.畜群结构。从 “七五” 时期以来, 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和高效节粮型畜种, 有了新进展。以牛单位计算, 1978年、1985年、1995年, 牛先后占整体的28.23%、44.57%和62.94%; 羊先后占整体的5.5%、5.82%和6.08%; 禽先后占总体0.48%、1.6%和2.03%, 牛羊禽占总体由1978年的34.2%上升到1995年71.05%, 增长38.9个百分点。猪, 1978年、1985年、1995年先后占总体21.18%、15%和14%, 1995年比1978年下降7.18个百分点。马, 占整体由 1978年的41.68%, 下降到1995年13.09%,下降28.59个百分点。
2.大牲畜结构。黑龙江省大牲畜包括马、黄牛、奶牛、骡、驴。新中国成立初期, 农村的生产生活所需动力主要靠役畜 (马、骡、驴和黄牛)。全省役畜占大牲畜比重在60%以上。1949年、1957年分别占64.17%和64.22%。1958年后, 由于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影响, 役畜瘦弱死亡较多, 到1960年役畜占大牲畜比重下降到46.1%, 而后通过国民经济调整, 役畜比重回升, 1965年占61.5%。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村应用机械动力完成田间和非田间作业量增加, 相对减少了役畜负担, 役畜复壮增膘质量高, 数量减少, 占大牲畜比重稍有下降, 到 1978年为59.57%, 1981年为60.56%, 在全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经济条件一时无力购置机械动力, 仍然靠役畜为主要动力完成田间和非田间作业。役畜占大牲畜比重又有回升, 1983年、1984年和 1985年分别占大牲畜总量的69.9%、65.95%和64.17%。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同时, 农户购置农业机械动力增多, 特别是大量增添小型拖拉机更为突出。加之, 农村用电生产生活范围扩大, 役畜占大牲畜比重呈下降态势。1990年、1995年分别为55.62%和49.18%. 下降6.44个百分点。
马、骡、驴作为役畜存栏, 随着机械化发展, 农村动力得到缓解, 肉用马 (包括骡、驴)生产还未提到日程, 马骡驴占大牲畜的比重明显下降。1995年比1949年, 马由59.48%, 下降到16.8%, 减少42.7个百分点, 骡由3.62%降到1.1%, 减少2.52个百分点; 驴由2.7%降到1.25%, 减少1.54个百分点。
黄牛, 除部分作为役畜存栏外,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 城乡人民生活提高, 肉食需求量增长, 促进了肉用黄牛 (菜牛) 生产, 于是黄牛占大牲畜比重增大,特别是“八五”期间更加明显。1949年为33.69%,1991年54.98%, 1995年达67.35%, 1995年比 1949年增长33.66个百分点, 比1991年增长12.37个百分点。
奶牛, 也因城乡人民对鲜奶及乳制品需求量增加, 促进了奶牛生产发展。到1995年, 奶牛占大牲畜比重为13.5%, 比1949年占0.42%, 增长13个百分点。
不同时期的马、黄牛、奶牛、骡、驴的比重见表5-4-2。
表5-4-2 大牲畜结构变化
单位:%
年份 | 大牲畜 | 马 | 黄牛 | 奶牛 | 骡 | 驴 | 役畜占 大牲畜 |
1949 1957 1960 1965 1978 1985 1990 1995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59.48 69.49 62.07 56.35 57.34 38.59 28.49 16.80 | 33.69 25.59 32.41 39.55 36.63 49.06 52.50 67.35 | 0.42 1.35 2.74 2.09 2.16 8.45 15.51 13.50 | 3.62 1.93 1.39 0.92 2.20 1.80 1.81 1.10 | 2.79 1.64 1.39 1.09 1.67 2.10 1.69 1.25 | 64.17 64.22 46.15 61.49 59.57 63.86 55.6 49.2 |
(一)畜禽结构
据1980年调查分析,全省畜禽(按羊单位计算),役畜占23.54%,产品畜占76.46%。在产品畜中,牛占26.38%,羊占8.24%,猪占56.77%,禽占5.6%。又据1990年统计分析,全省大牲畜存栏为309万头。其中,马占26.23%,牛占60.92%,骡占8.08%,驴占4.75%。牛存栏188.2万头,其中,奶牛占2.66%。羊存栏233.6万只,其中,绵羊占93.58%,山羊占6.42%。各种牲畜中母畜的比重:马占43.06%,牛占40.52%,羊占56.04%。在家禽中,鸡占78.72%,鸭占7.79%,鹅占13.4%。
随着商品畜牧业的发展,各种畜禽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在大牲畜中,1990年同1978年比较,马由37.8%下降为26.23%,牛由46.9%上升到60.92%。由于产品畜结构的不断变化,向社会提供肉类的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1990年同1978年比较,猪肉由19.7万吨增加到33.9万吨,增长71.46%;牛肉由0.5万吨增加到3.6万吨,增长近5倍;羊肉由0.15万吨增加到0.81万吨,增长4倍多;蛋类由7.3万吨增加到24.9万吨,增长2倍多;牛奶由2.4万吨增加到12.1万吨,增长4倍多。
各地区由于资源和市场需要不同,畜禽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1990年同1978年比较,西部地区,牛存栏数为31.1万头,减少8.9%,占全省养牛的比重由35.94%下降到16.54%;猪存栏143.8万头,增长3.9%,占全省养猪的比重,由24.76%上升到28.35%;羊由75.8万只,发展到178.1万只,增长134.9%,占全省羊的比重,由67.38%上升到76.36%;禽由461万只,发展到1 024万只,增长122.1%,占全省养禽比例由21.07%上升到24.98%。中部地区,牛存栏75.2万头,增长2倍多,占全省养牛的比重由25.46%上升到39.93%;猪存栏228.2万头,下降28%,占全省养猪比重由55.33%下降到44.97%;羊存栏为33.7万只持平,占全省养羊比重由26.36%下降为14.46%;养禽发展到2 181万只,增长1. 3倍多,占全省养禽的比重由44.89%上升到55.12%。东部山区、半山区,牛存栏72.4万头,占全省养牛比重始终保持在38%左右;猪存栏108.8万头,下降9%,占全省养猪比重始终保持在20%上下;羊存栏16.2万只,增长0.6%,占全省养羊比重9.18%。禽发展到927万只,增长1倍多,占全省养禽总数的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