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畜禽产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畜禽产品

(一)畜禽产品

广东生产的畜禽产品十分丰富,以肉食为主,蛋奶次之,肉类以猪禽产量最大。从产量和发展速度看,1978年以来,畜产品生产取得连续14年的增产,1992年肉类总产245. 69万吨,禽蛋23.89万吨,牛奶5.7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8.45倍、5倍和60%。人均占有肉量38公斤,比全国人均占有28.1公斤高出10公斤。人均占有蛋、奶量分别为3. 7公斤和0.96公斤,蛋奶生产水平比较低。从畜禽生产性能、出栏率、劳动生产率看,由于优良品种,配合饲料和饲养技术的普及推广,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1. 养猪业。广东的养猪业居畜牧业之首,1992年全省生猪出栏量2059. 74万头,产肉166. 22万吨,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68.4%。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对比,生猪出栏量增长1.2倍,猪肉产量增长2. 5倍,生猪出栏率从52. 4%上升到97%,商品猪平均头重从51公斤增加至81公斤,胴体瘦肉率从35%提高为48%。
广东猪种资源丰富,著名的本地品种有: 大花白猪、小耳花猪、兰塘猪、粤东黑猪等。引进改良的品种有长白猪(兰特瑞斯)、大白猪、杜洛克、斯格、汉普夏、大约克等。生猪饲养分布很广泛,全省各地均有饲养。50至70年代主要是农家养猪,其规模是“一户一猪、一亩一猪”。80年代养猪专业户和工厂化饲养迅速发展起来,瘦肉型猪、配合饲料、防疫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养猪业才上了一个新水平,生产上取得四个方面的显著进步。
一是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1978—1991年,广东直接从国外引进优良种猪七个品种共7 479头,通过杂交改良使母猪群体质量大大提高,现有二元杂交母猪20多万头,上市的二元、三元杂交猪占商品猪总量的95%。为了进行品种改良,全省建立了7个原种猪场,9个一级种猪场,13个二级种猪场,每年可提供43万头优良父母代种猪,从而保证了优良商品猪苗供应。在生产上改变了以生长慢、脂肪多、报酬低品种为主的商品生产结构。
二是改革传统饲养法,实行标准化饲养。对传统饲养法的改革,归纳起来为七改:改熟喂为生喂,改少餐为多餐,改混群为分群,改架子育肥为一条龙育肥,改栏内积肥为栏外积肥,改手工劳动为机械半机械操作,改单一饲料为配(混)合饲料。在进行七改的同时,1979年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养猪标准化试验,1980年制订出“猪的饲养标准”,订出各类猪标准化饲养所采用的配(混)合饲料及各个生产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量,并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进行饲养。由于推广先进的饲养技术和饲养方法,使生猪饲养周期缩短了一半。150天可出栏,日增重平均0. 6公斤,提高了一倍,肉料比平均1:3—3.5公斤,耗料量降低了60%。
三是扶持专业户养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1985年冬,养猪业实行大力支持专业户、联合体发展养猪业的政策,推动规模生产和科学饲养。1992年全省养猪专业户发展到56 856户,出栏猪达到405.59万头,占全省出栏总量的19.7%,平均每户上市肉猪71头,农民家庭养猪向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四是工厂化饲养迅速发展。广东利用特殊政策和毗邻港澳的优势,采用多种途径,走机械化饲养和外向型牧业的路子,先后引进外资、国外良种和先进技术,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工厂化畜牧企业,生产高质量畜禽产品,销售港澳市场和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早在1978年,广州市白云农工商联合公司自行设计建起省内第一家机械化养猪场。1984年,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第一个引进外国8套现代化养猪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饲养母猪500头,年产肉猪10 000头。1992年,全省实行工厂化饲养的年出栏1 000头以上瘦肉型商品猪的企业有256家,年出栏商品猪94.68万头,占当年生猪出栏量的5.26%,其中年出栏商品猪5 000头以上的企业有84家,年出栏商品猪73.4万头;规模最大的广三保养猪有限公司,拥有13条生产线,年产13万头瘦肉型商品猪,其中11万头出口香港,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养猪企业。此外,还有年出栏500—1000头商品猪的企业84家,出栏商品猪5.2万头。在全省较大型养猪企业中,以国家、集体投资经营为主,国营养猪企业(包括中外合资养猪场)出栏商品猪占全省饲养规模500头以上企业出栏商品猪的89%。其情况见表4-4-1。

表4-4-1 1990年出栏500头以上商品猪企业

单位:个、万头

 国 营集 体个 体合 计
场数年产肉猪场数年产肉猪场数年产肉猪场数年产肉猪
年产10 000头以上3451.03451.0
年产5 000—10 000头4419.662.745022.34
年产3 000—5 000头206.420.5226.9
年产1 000—3 000头
年产500—1 000头
合计(500头以上)
33
27
158
5.2
1.6
83.8
10
10
26
1.3
0.64
4.68
23
47
72
2.9
2.8
6.2
66
84
256
9.4
5.04
94.68

2.养牛业。广东“七山一水二分田”,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宜牧面积250万公顷,气候温暖,四季常青,对养牛业十分有利,是我国南方养牛业发达省、区之一。但由于南方水田多,长期以来养牛主要为役用,各级政府都把耕牛作为生产资料,制订保护和鼓励繁殖耕牛的政策。1952年全省牛存栏303.42万头,在较长的时期里,因耕牛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化,明令不准私人所有和饲养,也不允许上市交易和私宰,使养牛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至1968年全省牛存栏仅295.67万头,比1952年减少了7. 75万头。1954年全省出售和自宰的肉牛1. 71万头,到1978年也仅仅为3. 17万头,人们几乎吃不上牛肉。1979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宽养牛政策,集体耕牛折价管养到户,允许私人养牛和给无牛户发放耕牛贷款,同时开放耕牛和肉牛市场,农民有了养牛自主权,传统的养牛业才获得迅速发展。1992年全省牛存栏472. 18万头,出售和自宰水黄牛45.2万头,比1978年分别增加59. 7%和13倍,牛肉产量也由0.34万吨上升到6.13万吨;但在肉类结构中,牛肉产量的比例依然很低,仅占肉类总产量的2.5%,肉牛的生产仍未形成规模,生产水平不高。
饲养役用牛在广东养牛业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全省饲养役用牛主要有水牛和黄牛,而水牛占主要地位,分布也比较均匀,以珠江三角洲和韩江平原等水网地带饲养较多;黄牛各地都有饲养,分布较集中于粤西、粤中一带山地、丘陵地区。1992年水牛存栏276.09万头,黄牛存栏201.39万头,其中役用牛分别占75.8%和71%。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役用牛逐步减少,肉用牛逐步增加。养牛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带动着品种改良加快,省畜牧部门曾建立了46个耕牛品种改良站和49个良种母牛基地县,实行人工授精繁殖和提高牛的品质,推广役肉兼用型优良牛品种和开展水牛综合利用。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商品牛。70年代,省政府在海康、南海、揭阳县建立全国商品肉牛基地,大力推广国外引进的优良肉牛品种,如海福特、抗旱王、西门塔尔、短角牛、利木赞、夏洛来、婆罗门、南得文等。通过采精制作冷冻精液,采用人工授精改良雷州黄牛,以获得生长快,肉质好的杂种后代;省冷冻精液站和省畜牧研究所,经过数年努力,共繁殖1. 5万头杂种牛,此后,逐步繁殖扩大。该基地年上市商品肉牛14. 62万头,出口1. 2万头。80年代,省在三水县建立大型商品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十二万头。除上市本省粤西、粤中、粤北水黄牛外,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商品牛,也长途运输来粤交易,三水成为华南商品牛主要集散地。
开展水牛挤奶综合利用。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的发展,牛的使役时间逐年减少。据资料分析:1952年每头役用牛负担耕地37亩,1978年减为20亩,1992年又减为12亩左右,一年役用不足二个月。广东水牛数量多,且有水牛挤奶的习惯。1980年畜牧部门就开展水牛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改良品种,繁殖摩拉、尼里杂交奶水牛,这些牛每头年产奶量可达1 000—2 000公斤,比本地水牛产奶提高80%左右。1987年广东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水牛开发利用试点省,经过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努力,建成南海、台山、揭西三个水牛综合利用基地试点县,积极试验和推广母水牛挤奶综合利用,使之逐步向奶肉兼用的方向发展。省把水牛利用列为开发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先后拿出107万元发展水牛挤奶,南海市建立了水牛奶品开发中心,生产水牛系列产品,实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全省初步形成了东以揭西为中心的普宁、揭阳、饶平等县;西以吴川为中心的廉江、遂溪等县;南以台山为中心的开平、恩平等县;北以曲江、始兴为中心; 中以南海为中心的顺德、三水、番禺等县的五个水牛挤奶基地。1992年全省已有34个县(市)利用5 500头水牛挤奶,占全国挤奶水牛的70%,年生产水牛奶5 500吨,对增加奶源缓解缺奶状况,起到积极作用。
奶牛饲养。广东奶牛饲养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郊区,以国有、集体奶牛场和奶牛专业户饲养为主。品种有: 广东黑白花、丹麦奶牛、新西兰奶牛、美国荷斯坦奶牛等。1992年全省存栏奶牛2. 43万头,产奶5. 72万吨,全省人均占有牛奶不足一公斤,广州市人均占有6.9公斤,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广东的奶牛发展十分缓慢,50年代几乎是空白,60年代产奶量只有几千吨,70年代产奶量在1. 2—1. 93万吨之间。80年代发展加快,平均每年增加3 100吨。制约奶牛业发展的原因,1980年以前主要是统购统销,定量供应,限价销售的体制;1980年以后放开生产经营,但由于广东气候炎热,产奶量低,群众又不大习惯饮牛奶,致使鲜奶价格低于普通饮料价格,销量依然有限,加上销售服务未很好跟上,饮奶的好处宣传也不够,因此,使奶牛业难以在短期内有长足发展。省内最大的牛奶企业有两家,一家是广美香满楼有限公司,日产鲜奶15吨,60%出口香港,40%内销广州市;另一家是光明华侨畜牧场,日产鲜奶40吨,出口香港30吨,制作奶品饮料8吨;香港鲜奶市场销售的70%由这个畜牧场供应。
3.养禽业。广东禽业以鸡、鸭、鹅为主,俗称“三鸟”。著名的地方品种有:三黄鸡、清远麻鸡、怀乡鸡、杏花鸡、阳山鸡、中山麻鸭、马岗鹅、乌棕鹅、狮头鹅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养禽业几经起伏,1950—1957年养禽业顺利恢复发展,农民把饲养“三鸟”作为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门路,饲养量1957年是7 536万只,比1949年增加1. 1倍。1958—1978年,人民公社体制和限制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的经济政策,抑制了养禽业发展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的地方规定一户农民只能养三只鸡和五只鸭,超过就当走资本主义道路批判,造成养禽业二十年停滞不前。1978年全省家禽饲养量仅为7 754万只,相当于50年代的生产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了养禽业方针政策,取消了派养派购任务,放开价格和经营,农民可以自主饲养,自行销售,养禽业才迅速发展起来。1992年家禽饲养量6. 96亿只,产禽肉72. 79万吨,禽蛋产量23. 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9倍和5倍,禽肉产量已占全省肉类产量的29.6%,成为畜牧业的重要支柱。饲养家禽的种类、品种也日益增多,已由鸡、鸭、鹅“三鸟”增至肉鸽、鹧鸪、鹌鹑、珍珠鸡、野鸡、七彩山鸡、鸵鸟等。优质家禽和珍禽饲养已成为广东养禽业的突出特色。
禽业生产水平提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向:一是规模经营商品化生产。农民养禽不再是为了自食和上缴派购任务,而是根据市场导向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技术水平。全省有养禽专业户8. 45万户,年出栏23 367. 46万只,占全省家禽上市量的59%。平均每个专业户年上市2930 只。一般农户养禽规模比专业户小,但一户舍养数百只“三鸟”上市已比较普遍了。二是禽业生产开展社会化服务。农村出现许多专门为家禽生产提供种苗、饲料、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的企业和运输专业户。大型养禽企业和加工厂,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为农户饲养全过程提供服务,包销出栏产品。三是标准化全价饲料喂养。省畜牧部门先后颁布实施《肉鸡营养需要量》、《种鸡和蛋鸡营养需要量》等饲养标准,配套推广良种家禽、先进饲养技术和全价饲料。现有139个专业种禽场,生产繁殖种禽和商品禽种苗,保证良种禽苗的供应。饲料工业发展,使全价饲料源源不断供应到农村。“养鸡一把米”的小农饲养方式已向标准化全价饲料喂养转变。
此外,珍稀禽类和野生动物开发利用的热潮正在兴起,有一定商品量的珍禽有: 珍珠鸡、七彩山鸡、美国野鸭、孔雀、天鹅、鹧鸪、鸵鸟、白鹇、贵妇鸡、鹌鹑等20多个品种。野生动物有海狸、果子狸、猴子、狗熊、梅花鹿、鳄鱼、珍珠熊、美国肉蛙、古巴牛蛙、甲鱼、金钱龟、菜狗、蛇及宠物狗等20多个品种; 全省有636个珍稀禽兽饲养场,珍禽存栏91. 6万只,兽类存栏1106.8万只。有些珍稀禽兽饲养的成本比较高,技术比较难,但市场需求量尚大,经济效益异常显著。主要销售对象是宾馆、酒家等高档食府和出口港澳市场,少数进入市民餐桌。有的作为名贵药材出售,前景十分广阔。
4. 其他饲养业。包括养羊、养兔、养蜂等。
养羊业。羊不是广东畜牧业的主要家畜,广东仅雷州半岛饲养山羊有较长历史和习惯,尤以徐闻县生产的雷州山羊闻名全省。以产肉、板皮著名,深得当地群众喜爱。雷州山羊肉质鲜美、脂肪均匀、膻味较淡、瘦肉率高,已逐渐成为茶楼酒家的美味食品。随着丘陵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养羊业将会显示出它的地位。1992年末全省存栏山羊14.87万只,产肉量4 100吨。省畜牧部门把雷州山羊作为石灰岩山区畜牧业草食动物的主要推广品种。
养兔业。在80年代初,广东省农业厅与畜产进出口公司共同努力,大力发展长毛兔生产,从国外引进法系、德系长毛兔良种,从兔种、饲料、兔舍、防疫、资金、物资等方面支持专业户和集体兔场,故迅速掀起养兔高潮。1986年初全省饲养长毛兔达120万只。主要分布在佛冈、翁源、信宜、鹤山、四会、顺德等县,年出口一、二级兔毛300—350吨,创汇700—800万美元。1986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兔毛需求量锐减,毛价暴跌,致使毛兔生产受到严重打击。90年代初,广东肉兔生产开始兴起,并引进新西兰、加利福尼亚、青紫兰及日本大耳等外国品种,省科技交流中心引进美国彩獭兔。有的专业户购进哈白兔、省畜牧局购进塞北兔等。随着食物结构的变化,消费者逐步认识到兔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市场需求量日渐增加。生产者感到耗粮少、繁殖快,成本低,养兔专业户迅速发展起来。1992年全省存栏肉兔15. 4万只,出栏31.07万只,兔肉产量1 300吨。养兔业对发展广东山区畜牧业有着良好前景。
广东养蜂业已有5 00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分散饲养,发展较慢,但广东养蜂资源丰富,花开四季,蜜源植物较多,荔枝、龙眼蜜居国内首家。文革时期,只限每户三群,养蜂业受阻,1966年比1964年蜂蜜收购量减少1.4倍。改革开放后,广东推广中蜂饲养新技术,人工授精、人工育王、人工分蜂、快速繁殖、转化饲养、季节管理、中蜂过箱等,1984年新法养中蜂已占总群数的70%。特别是开放市场刺激了私人养蜂积极性,蜂群发展到43. 8万群,全省蜂蜜产量稳定在5 000吨左右。1987年蜜价下跌,蜂群数减少到27万群,到1992年减少到15万群,蜂蜜产量仅1 900吨。但广东蜂产品市场比较活跃,每年从外省调进6 000—7 000吨蜂蜜才能满足市场需要; 出口量保持在1 000吨左右,蜂产品加工企业和产品种类逐年增多; 蜂蜜、蜂王浆、蜂蜡、蜂胶、蜂王胎、蜂花粉为原料生产的口服液、胶囊、饮料、药品、美容品、洗浴液等,产品繁多。
☚ 一、生产水平   (二)畜牧业生产分布 ☛
000120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