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多糖菌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多糖菌苗 (meningococcalpolysaccharide vaccine)系用深层通气培养的流脑菌液,离心沉淀上清,化学方法提取之多糖抗原。专供预防流脑之用。国内于1967年开始制造菌体菌苗,皮下注射三针反应较大,加入氢氧化铝吸附剂能降低反应,但效果不理想而停止使用。1969年Gotschlich首先应用十六烷基三甲基胺溴化物(Cetavlon)提取A群与C群多糖菌苗,经多次大量人群现场考核证实一次皮下注射50μg,保护效果达90%以上,并持续2~3年,反应轻微无禁忌证。
目前已知的流脑血清群为A、B、C、D、X、Y、Z、296及N135。其中A、B、C、Y及W135是引起世界上流脑的主要菌群,而A、B及C群占90%以上。国外除使用有效的A群、C群及A+C群多糖菌苗外,近年又将y群及W135群多糖与A群及C群多糖合并为四价多糖菌苗。这样可以预防除B群外所有血清群引起的脑膜炎疾病。1974年国内建立了除A、B、C、D国际分类以外的七个新血清群: 即1889群(同y群)、1892群(同29E群)、319群(同W135群)、1916群(同X群)、1890群、1486群及1811群。最后三个群是我国建立的新血清群,此三个血清群荷兰学者命名为H、I、K三群并证实与其他血清群不同。在我国未发现Z群。建立新血清群以后从病人和带菌者分离的菌株都在已知群内。根据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研究,确证A群为我国流行的主要菌群。据此目前仅生产A群流脑多糖菌苗。
应用核磁共振仪已测出各群特异性多糖的化学组成。A群: N~乙酰-3-O-乙酰甘露糖磷酸盐(a 1-6)。B群:N~乙酰神经氢酸(a 7-8)。C群: N~乙酰,O~乙酰神经氨酸(a2~9)。x群: N~乙酰葡萄糖胺磷酸盐(a1~4)。y群: N~乙酰神经氨酸: 葡萄糖(a 2~6)。29E群: 3-脱氧-D甘露辛糖酸。W-B5群: N—乙酰神经氨酸: 半乳糖(a 2~6)。群特异多糖是细菌分群的物质基础,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现场试验证明A多糖分子量大小与免疫原性有关,分子量在5万以下者无效,十万以上者效果良好。多糖菌苗的优点:
❶一次皮下注射50μg,即可产生大量的抗体维持数年。
❷人群免疫后2周血凝抗体、杀菌抗体达高峰,可应急接种阻断流行。
❸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扩散法,杀菌力试验测得人体免疫后IgA,IgM及IgG三种免疫球蛋白明显上升。
❹接种前即使体内有循环抗体,但多糖菌苗的蛋白核酸含量均低于1%,因此毒性低反应轻。
我国于1976年开始研制A群多糖菌苗,制品纯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修订规程要求。防病效果同国外结果。1980~1981年在湖南浙江等省的县,市所作A群多糖菌苗现场观察。1~15岁儿童274,725人,菌苗组发病率2.20/10万,安慰剂组为43.16/10万。菌苗保护率为94.91%。在观察注射后反应的1091人中,未见异常反应。菌苗免疫后的抗体上升,免后3周几何平均滴度(GMT)比免前增长14.14倍。证明国内生产的多糖菌苗有效。
B群多糖菌苗已证实无免疫原性。根据B群及C群菌的免疫学特性,证明其免疫原主要为外膜蛋白。应用双扩散琼脂试验,固相放射免疫及葡萄球菌蛋白A(SPA)协同凝集试验及聚丙酰酰胺凝胶电泳可分为18个血清型,其中2型(又可分为2a,2b及2c)及15型是当前在欧洲、美洲许多国家引起B群疾病的主要血清型。Frasch已试制B群2a血清型外膜蛋白菌苗,Zollinger将B群多糖与2a外膜蛋白制成混合菌苗,试用于人群可增强免疫性,在此基础上Frasch等又制备B群2a型外膜蛋白菌苗,加入铝化合物佐剂在小鼠中证实可明显增强免疫原性,且对2b型菌有交叉保护,可望用于人群。
近年国内亦有B群散发病例。B群带菌率高达70%以上,但国内外尚无理想B群菌苗。A群及C群多糖菌苗对婴幼儿免疫效果差,因多糖抗原是T细胞不依赖抗原,接种婴幼儿中仅产生IgM抗体,不产生识别B记忆细胞前体,即不生成IgG抗体,试验证明用多糖结合蛋白抗原成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接种后可获得持久免疫性。此外免疫后效果持续时间,免疫程序及使用原则等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由于菌群的不断变迁,应考虑制备多价多糖菌苗及多糖与蛋白结合菌苗,以控制各群流脑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