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宰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宰相

封建時代輔助君王、總攬政務之官。蔡邕《釋誨》:“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羨者荷榮祿而蒙賜。”

宰相

我国封建王朝辅佐君主、统领百僚、总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泛称。

那么,“宰相”这个词怎么会用上具有屠夫色彩的“宰”字呢?

原来,杀牲祭神这项仪式起源于原始社会。由于这种仪式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意义,所以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往往又是这个部落的最高祭典中的主祭者。而原始祭典中的主祭权集中体现在“主宰权”上,也就是在仪式中主持杀牲、割牲和分肉活动。由于这个原因,在我国原始社会更高发展阶段中出现的许多重要职官的名称,便都与“宰”有关,如“太宰”“少宰”“内宰”“宰人”等。

我国商周时代仍沿袭了许多与早期主宰权有关的祭神礼制。例如,在西周的祭典中,便有由卿大夫等高级官员以及周天子本人亲自进行“袒而割牲”的仪式(见《礼记》)。所谓“袒而割牲”,也就是赤膊执刀切割牛、猪等祭牲。

通过一些近代原始民族的杀牲祭神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宗教权力与社会权力二者合一的主宰权现象,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普遍存在。因此,在我国远古时代“宰”字产生之初,便具有了“宰肉”和“宰天下”的双重含义。直到今天,这个字在三千多年的存在期内并没有发生过很大的字义改变,是现代汉字中一块典型的“活化石”。“宰相”这一名称乃是这种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之一。

宰相

宰相

辅佐皇帝、总领百官、平决政务之官。其名称历代不同。宋承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称同平章事)为宰相,不定员,以丞郎以上官至三师者任之。其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次相为集贤殿大学士。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宰相之职。后或改称太宰、少宰,或复左、右仆射旧名。南京建炎中,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道八年(1172)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仍以为宰相之名。

☚ 司空   执政 ☛
宰相

宰相

官名。旧中央政权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名先秦时已有,原指掌大权之官,后则专指辅佐皇帝、统领群臣、总揽政务者,因此历代名称不尽相同。如秦汉时的丞相、相国、三公都是宰相。唐代时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主官和同平章事为宰相。宋代以尚书左右仆射(后改丞相)为宰相。明代洪武十三年废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代不设宰相。例见第三十六回。

☚ 状元   秘书省正字(事) ☛

宰相zǎixiàng

我国封建王朝辅佐君主、统领百僚、总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泛称。
那么,“宰相”这个词怎么会用上具有屠夫色彩的“宰”字呢?
原来,杀牲祭神这项仪式起源于原始社会。由于这种仪式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意义,所以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往往又是这个部落的最高祭典中的主祭者。而原始祭典中的主祭权集中体现在“主宰权”上,也就是在仪式中主持杀牲、割牲和分肉活动。由于这个原因,在我国原始社会更高发展阶段中出现的许多重要职官的名称,便都与“宰”有关,如“太宰”“少宰”“内宰”“宰人”等。
我国商周时代仍沿袭了许多与早期主宰权有关的祭神礼制。例如,在西周的祭典中,便有由卿大夫等高级官员以及周天子本人亲自进行“袒而割牲”的仪式(见《礼记》)。所谓“袒而割牲”,也就是赤膊执刀切割牛、猪等祭牲。
通过一些近代原始民族的杀牲祭神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宗教权力与社会权力二者合一的主宰权现象,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普遍存在。因此,在我国远古时代“宰”字产生之初,便具有了“宰肉”和“宰天下”的双重含义。直到今天,这个字在三千多年的存在期内并没有发生过很大的字义改变,是现代汉字中一块典型的“活化石”。“宰相”这一名称乃是这种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之一。

宰相zǎixiàng

封建时代辅佐皇帝的最高官员。
★屠宰

宰相zǎixiàng

〈名〉中国封建时代辅助国君掌管政务的最高级官员: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

本指掌握政权的大官。后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的丞相、相国、三公,唐宋时期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时代的大学士。《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

宰相zǎi xiàng

我国封建王朝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五四·1267)

宰相【同义】总目录


宰相相国相公相君上相中堂仲父师相冢司上辅相父相爷总揆揆门相

宰相zǎi xiàng

〖名词〗
辅佐君主统治国家的最高官吏(13)。《杨恽报孙会宗书》:恽宰相子。——杨恽是宰相的儿子。《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宰相则知子矣。——宰相是了解你的。《柳子厚墓志铭》:曾伯祖奭,为唐宰相。——曾伯祖父奭,做过唐朝的宰相。

宰相

本泛指掌权的大官,后指帝王的最高辅臣。《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司马光《训俭示康》:“此为~听事诚隘。”(听事:厅事,官吏听讼理事的厅堂。)

宰相

宰相

相(相臣;相室;相国;相邦;相星;相辅;正~;副~;贰~;丞相;辅相;头厅相;揆门相) 揆(揆席;揆宰;揆衡) 元宰 王宰衡宰 宰臣 宰衡 宰弼 宰辅 辅宰 辅臣 台位 中堂 老凤 元弼 首座 黄阁 黄 鼎位 鼎辅 鼎轴 鼎铉 调燮 冢司 羹梅 鸾渚客
尊称宰相:师相 上相 上辅 相君
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父
帝王的辅相:龙翼
贤明的宰相:贤相 贤宰
称职的宰相:任职相
能助君王称霸的相臣:霸相
悠闲欣赏风光美景的宰相:风月平章
退居的宰相:退相
弄权误国的宰相:奸相

另见:辅助 君主 大臣 主管

☚ 重臣   坏臣 ☛

官职

官职

官(职官;一官半职) 秩 采 职分 阶衔 僚职 吏巾 吏职 冠巾 印信 簪笏 印把(印把子) 印靶子
封爵,官职:冠带
官职借指:乌纱(乌纱帽;保~)
世代承袭的官职:世官 世职 宗职
收入多的官职:肥缺 肥秩 优缺 好缺美官
天子的职官:王职
显贵的官职:通班 华簪 清宦 清卿
显贵的官职和爵位:青紫 银黄 荣仕穹阶 金鱼袋 高官显爵 高官尊爵
显贵重要的官职:华要 清要 清华 清紧 要显
清贵的官职:清官 清贯 清秩
高贵的官职:珪爵
重要的官职:要缺 要官 重职
中央政权中机要的官职:枢要
大的官职:大官 簪缨(~缙绅)
稳固的官职:铁钞帽 铁乌纱
如意的官职:美缺
没有实权的官职:空衔
无实权的清闲官职:素官
清闲的官职:闲简 闲职
闲散的官职:散地 闲曹 闲冗
清闲冷落的官职:闲官 闲冷
小官:微官
非常低微的官职:一阶半职 一阶半级 一班一级 一资半级 一阶半职
卑微的官职:碎职 贱职 末官 末宦薄宦 破纱帽
地位低下的官职:贱仕
低级官职:末秩
俸禄微薄的小官:斗食
现任的官职:实任
冥间的官职:灵位
官职的空额:缺(实~;补~;出~)
古代官职名:宰(宰相;太宰) 郎(中郎;侍郎) 尉(太尉;廷尉) 尹(府尹) 令(尹令;县令)
(官吏的职位:官职)

另见:官吏 职位 官位

☚ 官职   官阶 ☛

宰相

中国古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最高官吏的通称。“宰”是主持之意,“相”是辅佐之意。宰相并非官制中的正式名称,历代相当于宰相的官名各异。如秦、西汉的相国或丞相,宋代的同平章事,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清代的军机大臣等,一般都称宰相。

宰相

宰相

官名。春秋时期置。佐帝王处理国家军政事务。《吕氏春秋·制乐》: “宰相所与治国家也。”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 “时宰相大名范质,太原王溥,早朝未退。”

☚ 宰   宰夫 ☛
宰相

宰相

官名。辅佐君主治理全国政务之最高行政长官的泛称。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然历代所用官名,与职权的广狭程度,各不相同。秦和西汉前期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东汉则以司徒、司空、太尉为宰相,共掌政务。魏晋以后,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之将军等执政官为宰相,无定员。隋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中叶后,由君主特选他官加以同平章事之职衔,为事实上之宰相。北宋沿用唐制,并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官称,以参知政事为副相。神宗元丰时改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孝宗时又恢复左右丞相。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相。明初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废丞相,由皇帝亲揽政务。永乐初以翰林官入值内廷殿阁,参预机务。其后阁职渐崇,内阁大学士又成为明代事实上的宰相。清初沿明制。至雍正时另设军机处于内廷,特派若干大臣任军机大臣,协助君主处理国家机要大事。于是军机大臣又渐成为清代事实上的宰相,但仍沿旧称,以授内阁大学士为拜相。

☚ 太史寮   丞相 ☛

宰相

中国古代直接对君主负责,总揽国政、统率群臣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均另有正式官名,职权大小亦有别。秦、西汉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东汉以司徒、司空、太尉掌国事,但实权则归尚书。魏晋后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及统兵大将军等执政官为宰相。隋、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高宗以后以他官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官称,与其副职参知政事合称宰执。神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又改为左右丞相。元以中书省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开国不久废丞相,宰相实为内阁大学士。清代军机大臣总理国事、军务,为实际上的宰相。

宰相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官员的称谓。

宰相

宰相

我国封建时代君王最高的辅佐,又是国家行政机构最高的首长。在专制政体下,君权往往与相权发生矛盾,当相权妨碍君主时,国君往往在身边另置助手,以架空相权,新置助手渐成机构,达到一定程度,新助手又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故历代都有事实上的宰相,但其官称的名号、职掌的范围都各有不同。商代伊尹、甘盘所任之“尹”、“宰”、“阿衡”诸职,周代姬旦(周公旦) 以“师”、“保”兼任“冢宰”(太宰),均可视为宰相制前身。春秋战国之际,各国变法,实行中央集权专制政体,或设左、右相(齐),左、右丞相(秦),或设“相国” (赵)、“令尹” (楚),即系宰相,并形成制度。秦和西汉以丞相(相国) 为宰相,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东汉以司徒、司空、太尉共掌政务,行宰相之职,然备位而已,实权操之于尚书台,其“录尚书事”、“尚书令”者掌握宰相之实权。魏晋以后,三省长宫中书监、令 (中书省),录尚书事、尚书令,左、右仆射 (尚书省),侍中(门下省),大冢宰 (北周)、大将军等官,只要为皇帝所倚重,都可称宰相,无定员、定名、定职。唐沿隋制,以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因太宗曾任尚书令,未置其官,故以尚书省仆射、中书省之中书令和门下省之侍中任宰相。他官任宰相者,须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唐末宦官擅权,枢密使又侵夺相权。宋代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或中书侍郎,左、右丞相为宰相,又先后以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执政(副宰相),宰相与执政合称宰执。元代行一省制,以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右、左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以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明初 (公元1380) 废丞相,皇帝总揽政务,直统六部。永乐初,以翰林官入值内廷殿阁,参与机务。其后内阁地位逐渐提高,内阁大学士又成为宰相。清雍正时在内廷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意旨,总司军务,赞理机务,又成为事实上之宰相; 然沿袭旧称,以授内阁大学士为拜相,以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真相。总之,随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之权渐削。

☚ 皇帝   宦官 ☛

宰相zai xiang

chancellor (in feudal China)

宰相

prime minister (in kingdom or empire);chancellor (旧时德、奥等帝国的总理)

宰相zǎi xiàng

 泛指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黄帝、尧皆置相,商置左右相;周置大宰、小宰。《周礼·天官·大宰》说:"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自黄帝到西周,宰和相,都是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因此,后代便以"宰相"来指称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后来,历代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又各有不同的官称。秦悼王时,宰相指左右丞相;秦始皇时指国相;西汉指丞相或相国、司空、司徒、司马;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或丞相;魏指中书监令、大丞相、相国;晋指丞相、中书监令;宋齐梁陈沿用晋制,或称丞相,或称国相。后魏、北齐指丞相、侍中;北周指大冢宰、左右丞相;隋指内史、纳言;唐指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北宋初沿唐制,神宗元丰年间指尚书左右仆射;南宋指左右丞相;元指中书令、丞相等;明初指丞相,后指内阁大学士;清指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见《通典·职官一·宰相》、《宋史·职官一·宰相之职》、《元史·百官一》、《明史·职官一·内阁》、《清史稿·职官一·内阁、军机处》、《续通典·宰相》。

宰相

官名。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天下、总领国政。历代官名、职权广狭程度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亦异。秦代始置,称丞相或相国。汉初因之,以御史大夫(后更名为大司空、司空)为宰相之副。汉哀帝时丞相更名司徒。东汉时司徒、司空、太尉名义上共掌政务,实权却由尚书令操纵。东汉末年曹操为丞相、相国,集大权于一身。魏晋以后,丞相、相国便为尊崇之位,或为加官,或不设置。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等参与机要,或议政决政,或行政,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隋唐时三省(门下、中书、尚书)长官成为名实相符的丞相。唐太宗贞观末年以后,中书令、侍中才是真宰相,尚书令、仆及其它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头衔,方为宰相。宋初以平章政事为宰相,无常员。神宗元丰改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徽宗政和年间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钦宗靖康年间复称左、右仆射。南宋初,参知政事、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孝宗时尚书左、右丞为宰相。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中书令往往由太子、亲王兼领,其下乃设丞相、平章、参政等,令缺,丞相总领省务。明初,废丞相,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至世宗时,内阁首辅乃如真宰相。清初循明制。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内阁名存实亡,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仍沿旧称,以授内阁大学士为拜相。宰相的设置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产物,一般来说,随着这一政体的发展和完善,皇权日益提高,相权则相对减弱。

宰相

(1)封建时代执政者的通称。战国时用以称百官之长的相,如《庄子·盗跖篇》说:“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韩非子·显学篇》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后遂用作封建时代总揽政务者的称谓。秦与西汉以相国或丞相当宰相之任,御史大夫则相当于副宰相。东汉时名义上以司徒当丞相之任,与司空、太尉合称三公,然其时宰相之职,实为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纲纪,无所不统。魏晋以后尚书省的尚书令、左右仆射与中书省的监或令共同负责最高政务,另外再将汉代的侍中以下的亲近侍从官如侍中、常侍之类提高地位,成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私人的机要顾问,并兼领部分宫廷事务、以上三省长官,只要事实上是皇帝所倚重的,都可以算作宰相。惟北周依《周礼》以大冢宰为宰相之任,其纳言、内史则相当于门下、中书之任。后又以随国公杨坚为大丞相,总揽政务。隋唐定制,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为宰相,唐中叶以后,由皇帝特选他官加以同平章事之衔方为宰相。相沿至宋初,遂直接以平章事为宰相的官称,与其副职参知政事合称宰执。元丰改制以后,名义上恢复三省长官,但虚设其名,以尚书省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为宰相;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高宗时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中书门下侍郎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时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中书令常由太子兼领,其下仍设丞相、平章、参政等,中书令缺则以丞相总领省事。明初曾设丞相,后为防止权臣专权废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其后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然而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的“批红”,因而相权又转归于专权的太监。清初以内阁大学士当宰相之任,授内阁大学士称为拜相,后为防止内阁泄露机密,另设军机处,于是军机大臣又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又成了一个闲散的机构。(2) 官名。辽北面官中有北南二宰相府,各设左宰相、右宰相,掌佐理军国大政。

宰相

官称。自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南宋左、右丞相,皆为宰相之职任,总名为“宰相”。


编制

三员、二员、一员不等。元祐初偶有四员、五员之置。如并置三员,元丰改制前,首相领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带兼修国史、末相领集贤殿大学士(《宋宰辅》卷1,建隆元年二月乙亥)。熙宁九年,首相罢带昭文馆大学士。元丰三年,宰相不领集贤殿大学士。唯监修国史、日历之类,仍有领之(《咸淳临安志》卷7《秘书省·国史监修·提举题名》及《宋史·宰辅表》)。


官品

❶宋前期,自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皆有资格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官品则视所带本官阶而定(《宋会要·职官》1之17)。
❷元丰新制后,以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行侍中、中书令之职,其官品为正一品(《职官分纪》卷8《尚书省》)。
❸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从一品(《元丰官志·侍中》)。
❹乾道八年后,左、右丞相为正一品(《宋史·职官志》8《官品》)。


简称与别名

❶宰。《宋朝类苑》卷26《宰、枢聚厅见客》:“王元之尝谓:宰相于政事堂、枢密院于都堂,同时见客,不许本厅私接。”
❷相。《春明退朝录》卷上:“唐制,宰相四人,……本朝置二相。……薛文惠与沈恭惠并相。”
❸千岁。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含意。《长编》卷127辛巳:“上尝御书飞白‘千岁’字赐士逊,士逊因即第建‘千岁第’。”同前书卷:“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张士逊方为相。”
❹二三大臣。《琬琰集》卷30《王学士存墓志铭》:“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二三大臣、九卿佐之。”《攻媿集》卷37《左司孟应明中书门下省检正、右司徐谊左司员外郎》:“宰椽之任重矣,自尔二人为之……佐吾二三大臣以平章中书之务。”《二老堂杂志》卷3《相位久虚》:“淳熙二年九月,叶梦得免相,复虚位者三年半。中间尝宣谕龚、李。”
❺大丞相、丞相。《湘山野录》卷下:“熙宁初,(饶𫘫)免解到阙,……大丞相(王安石)闭门不视事之际,生将出关,以诗投相阁。”《宋宰辅》卷7,熙宁三年十二月丁卯:“安石自参知政事拜史馆相。”在乾道八年之前,为宰相别名。《宋景文笔记》卷上:“故丞相晏公殊。”《宋史·晏殊传》:“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
❻元台。首相之称。《挥麈后录》卷2:“时吴冲卿为首相,提举二府及修史官。宋次道云:‘元台来率属,赐会宠刊书。’”
❼凤池。《全宋词》页2603,刘克庄《念奴娇·丙午郑少师生日》:“客话凤池三入事,洗耳湖光一曲。”《宋史·郑清之传》:“(绍定)六年,弥远卒,命清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拜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淳祐五年,拜少师、奉国军节度使。”
❽中堂。《闻见近录》:“富郑公(弼)与康节食笋,曰:‘未如中堂骨董之美。’”《宋史·富弼传》:“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封祁国公,进封郑。”
❾台辅。《玉壶清话》卷3:“梁丞相始任刑详,上颇爱之,有用之意。……由秘丞至台辅不十年。”《宋史·梁适传》:“召为审刑详议官。……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❿台司。《宋诏令》卷55《陈执中昭文相制》:“乃擢参于宰路,遄升冠于台司。”(11)台官。《铁围山丛谈》卷3:“熙宁初,以君相之威权不能有所服帖者,独一教坊使丁仙观尔。……介甫(王安石)必欲斩之。神庙(神宗)乃密诏二王,取丁仙观匿诸王邸。……故一时谚语,有‘台官不如伶官’。”(12)台席。《东轩笔录》卷3:“真宗知其(吕夷简)可为宰相,记名殿壁,后果正台席。”(13)老凤。《合璧后集》卷14《道揆门·左右丞相》下:“老凤不去。”《表异录》卷12:“宋世以……丞相为老凤。”(14)当国。《宋史·洪皓传》:“(乾道六年)时虞允文当国,有北征志。”《宋史·宰辅表》4:“(乾道五年八月)虞允文自枢密使除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15)当轴。《挥麈前录》卷4:“吕微仲当轴,其兄大忠自陕漕入朝。微仲虚正寝以待之。大忠辞以相第非便。”《汉书·车千秋传》:“车丞相履伊、吕之列,当轴处中。”(16)时宰、时相。现任宰相。《钱塘遗事》卷4《北兵渡江》:“(北朝)一军渡江,……时相匿报,朝廷若罔闻。”同上书卷《丁相罢政》:“北兵渡江,时丁大全当国,匿报,不以上闻。”(17)国老。《曾巩集》卷6《上杜相公》:“始终好古儒林士,进退忧时国老心。”(18)国钧、秉钧。《欧阳文忠公集》11《表奏书房四六集》卷4《回贺杨翰林察启》:“国钧之重,行即俟于畴庸。”同上书卷《贺文参政彦博启》:“伏以光膺制命,参秉国钧。”《挥麈前录》卷3:“绍圣初,子厚秉钧。”《宋史·章惇传》:“字子厚。……哲宗亲政,……首起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抱朴子·汉过》:“阉官之徒,操弄神器,秉国之钧。”(19)国相。《玉壶清话》卷3:“吕中令蒙正国相三入中书。”《宋史·宰辅表》1:“吕蒙正自给事中、参知政事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监修国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0)相公。《邵氏闻见录》卷8:“(吕夷简)公曰:‘臣待罪宰相事,内外无不当预。’章献怒曰:‘相公欲离间我母子耶?’”《能改斋漫录》卷2《事始》:“丞相称相公,自魏然。”(21)相君。《邵氏闻见录》卷12:“仆以调官来京师,当其(王安石)作相当国,又往见之。彼喜仆之来,令先见其弟平甫。平甫因故人知我者,亦喜曰:‘相君欲以馆阁处君而任以事。”(22)相国。《清波杂志》卷3:“黄姓,失其名,亦尝作万俟丞相挽诗,有地下若逢秦相国(桧),也应不说到三元。’”《宋史·秦桧传》:“桧两据相位,凡十九年。”(23)秉衡钧、钧衡。《挥麈前录》卷3:“韩王(赵普)以开宝六年八月免相,至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始再秉衡钧。”《长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丙午:“于是普复入相。”《宋史·洪皓传》:“言者犹谓皓睥睨钧衡。”(24)冢司、宰司、冢宰。由古官冢宰引申而来。《宋史·唐介传》:“(介)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挥麈后录》卷3:“司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魏国公蔡京札子:‘臣以愚陋,备位宰司。’”《宋宰辅》卷9:“(蔡)确左仆射制曰:‘位冢宰,正百工,擢冠上台。”《周礼》卷1《天官冢宰》:“佐王均邦国。”(25)宰臣。《宋史·舆服志》4《朝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臣。”(26)宰府。《宋会要·运历》1之19:“乞以宰府提举。……诏以尚书左仆射吕颐浩提举修国史,时修纂日历。”(27)真宰。与使相相对而言。《东轩笔录》卷2:“钱僖公惟演自枢密使为使相,而恨不得为真宰,居常叹曰:‘使我得于黄纸尽处押一个字,足矣。’”《宋史·司马光传》:“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28)宰席。《邵氏闻见录》卷5:“召范忠宣公于永州,虚宰席以待。忠宣病,不能朝,乃拜韩忠彦为左仆射。”(29)调鼎。取调鼎食之味,以喻和羹辅相之说。《宾退录》卷7:“陆游《感事诗》:“衲衣先世曾调鼎,野褐家声本珥貂。’陆游自注:‘沈义伦丞相裔孙为僧,刘仁瞻侍中裔孙为道人’。”《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30)宰路。《曾巩集》卷37《回亳州知府谏议状》:“旋归宰路。”《齐东野语》卷18《赵信国辞相》:“赵葵南仲枢使。……所有恩数,眡仪宰路。”(31)常伯。《宋会要·职官》18之19:“上自常伯、下逮百执。”《尚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辟人。”《物原》第6《官原》:“周公置常伯,至秦始皇改令丞相。”(32)登庸。登大用之意。语出《尚书》。《挥麈前录》卷2:“本朝状元登庸者(登相位者),吕文穆、李文定、王文正、宋元宪。”《宋宰辅》卷4:“张士逊拜相。制曰:‘国家登用邦杰。’”《尚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33)揆席。《齐东野语》卷6《杭学游士聚散》:“至开庆己未,吴丞相潜再登揆席。”《宋史·宰辅表》5:“开庆元年己未十月壬申,吴潜……左丞相兼枢密使。”(34)道揆。《宋史·职官志》1《总叙》:“乾道八年,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删去三省长官虚称、道揆之名遂定。”《中兴两朝圣政》卷42《监修国史》:“丞相者,道揆之任也。”(35)鼎席。《挥麈前录》卷2:“何文缜亦以廷魁至鼎席。”《宋史·何桌传》:“字文缜,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帝罢恪相,而拜桌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36)貂蝉。北宋宰相朝服所戴冠,用以喻称。《邵氏闻见录》卷1:“陶谷为人轻险,尝自指其头,谓必戴貂蝉。”《宋史·舆服志》4:“朝服:……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37)鼎鼐。《国老谈苑》:“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38)夔龙、夔。《却扫编》卷中:“元祐中,刘公(莘老)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苏公(颂)尚书左丞同听政。……刘公有夜直中书省寄左丞子容公诗。……苏公和曰:‘五年班缀望夔龙(宰相)。’”按:尚书左丞(副相)朝会缀班在宰相之后,故有“望夔龙”之说。《曾公遗录》卷9:“章惇厉声曰:‘依礼典律令,简王乃母弟之亲,当立。’……夔(章惇)遂默立。”按:其时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故别称“夔”(《宋史·章惇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