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宰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宰相封建時代輔助君王、總攬政務之官。蔡邕《釋誨》:“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羨者荷榮祿而蒙賜。” 宰相我国封建王朝辅佐君主、统领百僚、总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泛称。 那么,“宰相”这个词怎么会用上具有屠夫色彩的“宰”字呢? 原来,杀牲祭神这项仪式起源于原始社会。由于这种仪式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意义,所以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往往又是这个部落的最高祭典中的主祭者。而原始祭典中的主祭权集中体现在“主宰权”上,也就是在仪式中主持杀牲、割牲和分肉活动。由于这个原因,在我国原始社会更高发展阶段中出现的许多重要职官的名称,便都与“宰”有关,如“太宰”“少宰”“内宰”“宰人”等。 我国商周时代仍沿袭了许多与早期主宰权有关的祭神礼制。例如,在西周的祭典中,便有由卿大夫等高级官员以及周天子本人亲自进行“袒而割牲”的仪式(见《礼记》)。所谓“袒而割牲”,也就是赤膊执刀切割牛、猪等祭牲。 通过一些近代原始民族的杀牲祭神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宗教权力与社会权力二者合一的主宰权现象,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普遍存在。因此,在我国远古时代“宰”字产生之初,便具有了“宰肉”和“宰天下”的双重含义。直到今天,这个字在三千多年的存在期内并没有发生过很大的字义改变,是现代汉字中一块典型的“活化石”。“宰相”这一名称乃是这种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之一。 宰相 宰相辅佐皇帝、总领百官、平决政务之官。其名称历代不同。宋承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称同平章事)为宰相,不定员,以丞郎以上官至三师者任之。其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次相为集贤殿大学士。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宰相之职。后或改称太宰、少宰,或复左、右仆射旧名。南京建炎中,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道八年(1172)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仍以为宰相之名。 ☚ 司空 执政 ☛ 宰相 宰相官名。旧中央政权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名先秦时已有,原指掌大权之官,后则专指辅佐皇帝、统领群臣、总揽政务者,因此历代名称不尽相同。如秦汉时的丞相、相国、三公都是宰相。唐代时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主官和同平章事为宰相。宋代以尚书左右仆射(后改丞相)为宰相。明代洪武十三年废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代不设宰相。例见第三十六回。 ☚ 状元 秘书省正字(事) ☛ 宰相zǎixiàng我国封建王朝辅佐君主、统领百僚、总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泛称。 宰相zǎixiàng封建时代辅佐皇帝的最高官员。 宰相zǎixiàng〈名〉中国封建时代辅助国君掌管政务的最高级官员: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本指掌握政权的大官。后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的丞相、相国、三公,唐宋时期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时代的大学士。《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 宰相zǎi xiàng我国封建王朝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五四·1267) 宰相【同义】总目录 宰相相国相公相君上相中堂仲父师相冢司上辅相父相爷总揆揆门相 宰相zǎi xiàng〖名词〗 宰相本泛指掌权的大官,后指帝王的最高辅臣。《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司马光《训俭示康》:“此为~听事诚隘。”(听事:厅事,官吏听讼理事的厅堂。) 宰相 宰相相(相臣;相室;相国;相邦;相星;相辅;正~;副~;贰~;丞相;辅相;头厅相;揆门相) 揆(揆席;揆宰;揆衡) 元宰 王宰衡宰 宰臣 宰衡 宰弼 宰辅 辅宰 辅臣 台位 中堂 老凤 元弼 首座 黄阁 黄 另见:辅助 君主 大臣 主管 ☚ 重臣 坏臣 ☛ 官职 官职官(职官;一官半职) 秩 采 职分 阶衔 僚职 吏巾 吏职 冠巾 印信 簪笏 印把(印把子) 印靶子 另见:官吏 职位 官位 ☚ 官职 官阶 ☛ 宰相中国古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最高官吏的通称。“宰”是主持之意,“相”是辅佐之意。宰相并非官制中的正式名称,历代相当于宰相的官名各异。如秦、西汉的相国或丞相,宋代的同平章事,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清代的军机大臣等,一般都称宰相。 宰相 宰相官名。春秋时期置。佐帝王处理国家军政事务。《吕氏春秋·制乐》: “宰相所与治国家也。”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 “时宰相大名范质,太原王溥,早朝未退。” ☚ 宰 宰夫 ☛ 宰相 宰相官名。辅佐君主治理全国政务之最高行政长官的泛称。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然历代所用官名,与职权的广狭程度,各不相同。秦和西汉前期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东汉则以司徒、司空、太尉为宰相,共掌政务。魏晋以后,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之将军等执政官为宰相,无定员。隋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中叶后,由君主特选他官加以同平章事之职衔,为事实上之宰相。北宋沿用唐制,并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官称,以参知政事为副相。神宗元丰时改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孝宗时又恢复左右丞相。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相。明初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废丞相,由皇帝亲揽政务。永乐初以翰林官入值内廷殿阁,参预机务。其后阁职渐崇,内阁大学士又成为明代事实上的宰相。清初沿明制。至雍正时另设军机处于内廷,特派若干大臣任军机大臣,协助君主处理国家机要大事。于是军机大臣又渐成为清代事实上的宰相,但仍沿旧称,以授内阁大学士为拜相。 ☚ 太史寮 丞相 ☛ 宰相中国古代直接对君主负责,总揽国政、统率群臣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均另有正式官名,职权大小亦有别。秦、西汉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东汉以司徒、司空、太尉掌国事,但实权则归尚书。魏晋后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及统兵大将军等执政官为宰相。隋、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高宗以后以他官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官称,与其副职参知政事合称宰执。神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又改为左右丞相。元以中书省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开国不久废丞相,宰相实为内阁大学士。清代军机大臣总理国事、军务,为实际上的宰相。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官员的称谓。 宰相 宰相我国封建时代君王最高的辅佐,又是国家行政机构最高的首长。在专制政体下,君权往往与相权发生矛盾,当相权妨碍君主时,国君往往在身边另置助手,以架空相权,新置助手渐成机构,达到一定程度,新助手又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故历代都有事实上的宰相,但其官称的名号、职掌的范围都各有不同。商代伊尹、甘盘所任之“尹”、“宰”、“阿衡”诸职,周代姬旦(周公旦) 以“师”、“保”兼任“冢宰”(太宰),均可视为宰相制前身。春秋战国之际,各国变法,实行中央集权专制政体,或设左、右相(齐),左、右丞相(秦),或设“相国” (赵)、“令尹” (楚),即系宰相,并形成制度。秦和西汉以丞相(相国) 为宰相,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东汉以司徒、司空、太尉共掌政务,行宰相之职,然备位而已,实权操之于尚书台,其“录尚书事”、“尚书令”者掌握宰相之实权。魏晋以后,三省长宫中书监、令 (中书省),录尚书事、尚书令,左、右仆射 (尚书省),侍中(门下省),大冢宰 (北周)、大将军等官,只要为皇帝所倚重,都可称宰相,无定员、定名、定职。唐沿隋制,以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因太宗曾任尚书令,未置其官,故以尚书省仆射、中书省之中书令和门下省之侍中任宰相。他官任宰相者,须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唐末宦官擅权,枢密使又侵夺相权。宋代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或中书侍郎,左、右丞相为宰相,又先后以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执政(副宰相),宰相与执政合称宰执。元代行一省制,以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右、左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以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明初 (公元1380) 废丞相,皇帝总揽政务,直统六部。永乐初,以翰林官入值内廷殿阁,参与机务。其后内阁地位逐渐提高,内阁大学士又成为宰相。清雍正时在内廷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意旨,总司军务,赞理机务,又成为事实上之宰相; 然沿袭旧称,以授内阁大学士为拜相,以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真相。总之,随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之权渐削。 ☚ 皇帝 宦官 ☛ 宰相zai xiangchancellor (in feudal China) 宰相prime minister (in kingdom or empire);chancellor (旧时德、奥等帝国的总理) 宰相zǎi xiàng泛指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黄帝、尧皆置相,商置左右相;周置大宰、小宰。《周礼·天官·大宰》说:"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自黄帝到西周,宰和相,都是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因此,后代便以"宰相"来指称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后来,历代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又各有不同的官称。秦悼王时,宰相指左右丞相;秦始皇时指国相;西汉指丞相或相国、司空、司徒、司马;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或丞相;魏指中书监令、大丞相、相国;晋指丞相、中书监令;宋齐梁陈沿用晋制,或称丞相,或称国相。后魏、北齐指丞相、侍中;北周指大冢宰、左右丞相;隋指内史、纳言;唐指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北宋初沿唐制,神宗元丰年间指尚书左右仆射;南宋指左右丞相;元指中书令、丞相等;明初指丞相,后指内阁大学士;清指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见《通典·职官一·宰相》、《宋史·职官一·宰相之职》、《元史·百官一》、《明史·职官一·内阁》、《清史稿·职官一·内阁、军机处》、《续通典·宰相》。 宰相官名。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天下、总领国政。历代官名、职权广狭程度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亦异。秦代始置,称丞相或相国。汉初因之,以御史大夫(后更名为大司空、司空)为宰相之副。汉哀帝时丞相更名司徒。东汉时司徒、司空、太尉名义上共掌政务,实权却由尚书令操纵。东汉末年曹操为丞相、相国,集大权于一身。魏晋以后,丞相、相国便为尊崇之位,或为加官,或不设置。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等参与机要,或议政决政,或行政,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隋唐时三省(门下、中书、尚书)长官成为名实相符的丞相。唐太宗贞观末年以后,中书令、侍中才是真宰相,尚书令、仆及其它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头衔,方为宰相。宋初以平章政事为宰相,无常员。神宗元丰改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徽宗政和年间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钦宗靖康年间复称左、右仆射。南宋初,参知政事、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孝宗时尚书左、右丞为宰相。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中书令往往由太子、亲王兼领,其下乃设丞相、平章、参政等,令缺,丞相总领省务。明初,废丞相,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至世宗时,内阁首辅乃如真宰相。清初循明制。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内阁名存实亡,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仍沿旧称,以授内阁大学士为拜相。宰相的设置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产物,一般来说,随着这一政体的发展和完善,皇权日益提高,相权则相对减弱。 宰相(1)封建时代执政者的通称。战国时用以称百官之长的相,如《庄子·盗跖篇》说:“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韩非子·显学篇》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后遂用作封建时代总揽政务者的称谓。秦与西汉以相国或丞相当宰相之任,御史大夫则相当于副宰相。东汉时名义上以司徒当丞相之任,与司空、太尉合称三公,然其时宰相之职,实为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纲纪,无所不统。魏晋以后尚书省的尚书令、左右仆射与中书省的监或令共同负责最高政务,另外再将汉代的侍中以下的亲近侍从官如侍中、常侍之类提高地位,成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私人的机要顾问,并兼领部分宫廷事务、以上三省长官,只要事实上是皇帝所倚重的,都可以算作宰相。惟北周依《周礼》以大冢宰为宰相之任,其纳言、内史则相当于门下、中书之任。后又以随国公杨坚为大丞相,总揽政务。隋唐定制,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为宰相,唐中叶以后,由皇帝特选他官加以同平章事之衔方为宰相。相沿至宋初,遂直接以平章事为宰相的官称,与其副职参知政事合称宰执。元丰改制以后,名义上恢复三省长官,但虚设其名,以尚书省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为宰相;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高宗时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中书门下侍郎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时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中书令常由太子兼领,其下仍设丞相、平章、参政等,中书令缺则以丞相总领省事。明初曾设丞相,后为防止权臣专权废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其后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然而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的“批红”,因而相权又转归于专权的太监。清初以内阁大学士当宰相之任,授内阁大学士称为拜相,后为防止内阁泄露机密,另设军机处,于是军机大臣又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又成了一个闲散的机构。(2) 官名。辽北面官中有北南二宰相府,各设左宰相、右宰相,掌佐理军国大政。 宰相官称。自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南宋左、右丞相,皆为宰相之职任,总名为“宰相”。 编制三员、二员、一员不等。元祐初偶有四员、五员之置。如并置三员,元丰改制前,首相领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带兼修国史、末相领集贤殿大学士(《宋宰辅》卷1,建隆元年二月乙亥)。熙宁九年,首相罢带昭文馆大学士。元丰三年,宰相不领集贤殿大学士。唯监修国史、日历之类,仍有领之(《咸淳临安志》卷7《秘书省·国史监修·提举题名》及《宋史·宰辅表》)。 官品❶宋前期,自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皆有资格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官品则视所带本官阶而定(《宋会要·职官》1之17)。 简称与别名❶宰。《宋朝类苑》卷26《宰、枢聚厅见客》:“王元之尝谓:宰相于政事堂、枢密院于都堂,同时见客,不许本厅私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