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机构 (一)推广机构安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起步较迟。1985年以前,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与科研、生产一起管理,没有专门的推广机构。1986年,成立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制定、实施全省水产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推广计划,并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工作。各地、市、县也加快了建立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步伐,水产技术推广队伍逐步壮大。1994年底,全省共有省、地、县三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64个,职工430人,其中科技人员331人,基本形成县以上水产技术推广网络。1994年1月,安徽省编制委员会下达全省乡镇级水产推广机构事业编制3 148名。到1994年底,全省已建立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44个,职工418人。 ☚ 四、水产技术推广 (二)推广内容及成果 ☛
(一)推广机构 (一)推广机构1951年4月,青海省农林厅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年底改为农业技术推广处,有干部45人。1955年,东部农业区的互助、大通、湟中、湟源、民和、乐都、循化、化隆、贵德九个县相继成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开始在基层设立区农技站,有职工154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125人,具有大中专毕业学历的64人。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被撤、并、改,人员下放。1963年,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一批县、区农技推广站相继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技推广工作受到冲击,省级机构解散,人员下放。1968年以后,学习湖南省华容县建设“四级农科网”的经验,县建农科所,公社建农科站,大队建农科队,生产队建农科组。全省“四级农科网”逐步形成,机构、人员、设备与试验基地基本配套齐全。1971年,省及农业区各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继恢复,同“四级农科网”并存。此后,按照中央“县及县以下主要是搞技术推广”的精神,“四级农科网”逐步演变为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到1978年,全省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1个,其中县级机构20个,职工326人,内有专业技术干部211人;乡级机构130个,职工105人。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技术推广的对象由集体变为千家万户,农技推广工作一度处于不适应状态。从1979年起,由农业部、省与州、县联合投资在民和县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试点。把分散独立的县农科所、县农技站和县农业技术培训机构结合起来,加强领导,集中合理地使用技术力量,配备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等。农技推广中心内部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财务,统一调配人员;成为组织统一,财务独立,工作协调的业务实体。到1988年,全省有农技推广机构245个,职工1 006人。其中,省级机构4个,68人;州(地、市)级机构5个,111人;县级机构26个,638人;区(片)级机构4个,27人;乡级机构206个,500人,其中聘用农民技术员474人。先后共投资687万元(农业部145万元,地方542万元),新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2个。 乡农技站本着“先配人,后建站”的原则,按“有房屋,有人员,有设备,有基地”的要求,1981—1988年,省财政投资355万元,建成乡(镇)农技站135个。本着逐步做到“村有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的要求,注意扶持发展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到1988年,全省2 977个农业村中,配备农民技术员的村有2 378个,2 448人;有科技示范户2.4万户。至此,上下相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网络基本形成。 “七五”以来,全省各级政府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巩固完善州县级,加快建设乡一级,积极普及村一级的原则,制定建设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共投资建设县级农技推广中心21个。1986—1996年从 “以工补农”发展粮食专项资金等渠道安排新建乡 (镇)农技站172个, 中央及省、 州县配套资金投资达到1 054万元, 建筑面积达到18 000多平方米。 1992年以来, 先后为190个乡 (镇) 农技站配套了常用仪器, 总投资达到101.8万元。 1996年, 根据中共中央 (1996) 2号文件和农业部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 按照 “一乡一站” 的原则, 重新核定机构数和编制数, 省编委批准乡 (镇)农技站 (包括水产站) 事业编制1 117人, 对乡 (镇) 农技站的定性、定编、定员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定。 截止1997年底, 全省共有农技推广机构301个, 其中省农技推广总站1个, 州 (地、 市) 级农技推广中心(站)7个 (除果洛州), 县 (市、 区) 级农技推广中心31个, 果洛州玛沁县), 乡 (镇) 级农技站262个, 占总乡镇数的92.3%。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3万余户, 近2 000个村配备了科技副村长或农民技术员。 全省拥有农技推广人员1 636人 (其中专业技术干部789人)。 其中省总站61人, 州 (地、 市) 级168人, 县级 (市、 区) 级619人, 乡 (镇) 级788人(包括国家干部282人, 合同制工人122人, 亦工亦农人员384人), 有高级职称的29人, 中级130人,初级533人, 大专学历以上302人, 中专394人, 高中及以下93人。 ☚ 一、种植业技术推广 (二)推广内容和方法 ☛
(一)推广机构 (一)推广机构青海的水利技术推广工作是与水利管理、科研、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建设、 干旱山综合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进行的。 省水利厅科技教育处负责管理和指导全省的水利技术推广工作。 省一级有青海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和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两个科研推广机构。各州 (地、 市) 县水利部门负责指导和完成当地的水利科技推广工作。 在农村, 具体由水保工作站、各灌区水管所承担和完成水利技术推广工作。 乡一级设有专职水利员。 ☚ 五、 水利技术推广 (二)推广内容 ☛
(一)推广机构 (一)推广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呈波浪式地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初步建立阶段。50年代初,宁夏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依托宁夏省农业试验场和农业化学试验所及省建设厅、县(市、旗)建设科、区、乡生产助理员开展工作,1952年按河东、河西、卫宁行政区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站。1953年根据农业部关于充实农业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指导的要求,省政府决定在各县(市、旗)设立农业技术指导站(组),国家从内地各省农业院校分配大批毕业生支援宁夏。1954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银川专署辖有农业化学试验所1处、农业试验场1处、农业技术推广站10处,加上林、牧试验推广单位,共有农业科技单位38个,职工630多人,其中农业技术干部179人。这一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推广优良品种、新式农具、并总结群众生产经验,制定深耕翻晒、开辟肥源、选种拌种、合理密植、扩大间作复种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实施方案并加以推广。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农业技术工作的重点转向大搞农业科学试验,各县、市在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建立起农业科学研究所,形成县有所、乡有站、队有室的农业科学试验网。 2.整顿加强阶段。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左”的思想冲击着农业技术工作,加上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大批技术干部精简下放,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处于困难时期。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充实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得到整顿、充实和加强。截至1965年,宁夏大学相继培养出415名农、林、牧专业毕业生,加上其他省市对宁夏的支援,进一步加强了自治区、地区和县三级推广机构。各级推广部门采取分区设点指导、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开展种“三田”(种子田、丰产田、试验田)活动,加强良种繁育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持续发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大批科技人员都到“五七干校”劳动,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70年后逐步恢复机构,开展技术业务工作。这一时期,宁夏农业基本处于徘徊不前状态。 3.健全延伸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始谱写新的一页。在加强自治区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县(市)、乡 (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实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各类学术组织纷纷成立,加强了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气氛。在改革中,农技部门办起了各自业务范围内的经济实体,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活动,走上了技物结合的服务道路。特别是从1990年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后,进一步加强了乡站建设,为大多数行政村配备了农民技术员,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科技示范户,初步健全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993年,全自治区农技推广机构发展到304个,其中区级1个,地(市)级4个,县级19个,乡镇级280个。拥有职工1 471人,其中技术干部915人,具备大、中专学历的占94.4%,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占23%。选配村农民技术员4 562名,农林牧渔各业科技示范户达到4. 6万多户。农业技术推广的手段和工作条件初步改善,县级推广中心设有办公室、化验室、资料室、标本室、仓库及门市部等,乡站拥有办公用房、培训阵地和常规检测仪器。 ☚ 一、农业技术推广 (二)推广内容 ☛
(一)推广机构 (一)推广机构宁夏的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始建于70年代初,1973年成立自治区农林局林业技术推广站,与农林局林业处合署办公,负责全自治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此时期,自治区少数地、县也有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站),都与林业(农林)局合署办公。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期建设开始实施,宁夏全境列入工程建设范围,林业建设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为促进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开始了全自治区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983年,自治区将原来与林业局合署办公的林业技术推广站分设出来,1986年改为自治区林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全自治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和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同年又成立了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各地(市)县也相继成立了林业技术推广站和林木病虫害防治检疫站。80年代中后期,随着自治区经济林建设的发展,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又在原“两站”的基础上新建了果树技术推广(工作)站。与此同时,为改变乡镇一级没有林业机构,林业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无专人管的状态,1983年起,陆续在乡镇一级建立林业工作站。经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自治区、地、县、乡四级林业技术推广网络已初步形成。到1993年底,已建立自治区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果树技术工作站各1个,有职工3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8人,占73.7%;两地两市建林业技术推广站(中心)4个,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4个,果树(经济林)站1个,有职工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8人,占80.9%;19个县建林业技术推广站19个、森防站17个、果树站17个,有职工54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8人,占69.2%;299个乡镇(包括移民吊庄)建林业工作站294个,有职工788人,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人员419人,占53.2%,其他人员均通过部、自治区组织的岗位培训。全自治区林业技术推广网络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全自治区林业的发展和林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 二、林业技术推广 (二)推广内容 ☛
(一)推广机构 (一)推广机构1949年10月,原宁夏省农林处宁夏家畜诊疗所被接收改编为银川兽医门诊部,隶属省建设厅畜牧科。1950年4月,兽疫防治处成立,隶属省建设厅,分设两个防疫小组,37人。1951年4月,畜牧兽医处成立,隶属省建设厅,下辖兽疫防治大队。同年11月,兽医诊断室成立。1953年1月省畜牧厅成立,内设防疫工作队、畜牧工作队和诊断实验研究室。1954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宁夏畜牧厅工作移交甘肃省畜牧厅,各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仍由县畜牧科或农业(林)科(局)领导。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畜牧局(二级局)成立,隶属自治区农业厅,下属兽医防治队和兽医诊断室。县市畜牧兽医业务工作转归宁夏畜牧局指导。1978年11月,自治区畜牧局(一级局)成立,设有畜牧、兽医、草原处和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检疫站。1983年机构改革时,自治区畜牧局降为二级局,归属自治区农业厅;1984年11月又恢复为一级局,设有畜牧工作站、兽医工作站、草原工作站、动物检疫站、兽药饲料监察所。 县级畜牧兽医推广机构自1950年盐池、阿拉善旗成立兽疫防治站后,1951年又相继成立了金积、灵武、吴忠、宁朔、同心兽医防治站,中卫中宁兽疫防治队(驻中卫),平罗、惠农兽疫防治一队、二队,业务直属省建设厅畜牧兽医处指导,其余各县的兽医工作由省兽医防治大队负责或配合开展。1953—1954年,全省17个县旗市均成立了畜牧兽医站,其中阿拉善旗设第一和第二两个县级畜牧兽医站。1958年,自治区部分县市的畜牧兽医站在机构建制调整中被撤销。1962年遵照中央有关规定全面恢复了县级畜牧兽医站,全自治区18个县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共有行政干部23人,技术干部189人,建立县市家畜病院10所,兽医门诊人员51名。1966年,全自治区县级畜牧兽医站人员达37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县市1968年将畜牧兽医工作站与农、林、水(电)、农机合并,只留1—3名兽医干部组织畜禽防疫,其余人员下放基层或调“五七”干校。1970—1972年,原先合并的一些县畜牧兽医站相继恢复,下放人员陆续调回。1978年1月,银南地区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1980年银川市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1982年石嘴山市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至此,宁夏的自治区、地、县三级畜牧兽医工作站全部建立健全。1980年以后,各市县畜牧、兽医、草原逐步单独设站。 乡村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始于对民间中兽医的组织利用。50年代初,吸收民间兽医参加各地的兽医协会。1954年起成立中兽医联营和联合组织。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后,对民间兽医进一步采取“团结、使用、教育、提高”的政策、以公私合营或私人联营等形式成立兽医联合诊疗所。与此同时,生产大队一般都培训了畜禽防疫员,有的建立了大队兽医站。1958年,全自治区有兽医联合诊疗所77个,人员308名,村防疫员744名。人民公社化后,各地在兽医联合诊疗所基础上成立了集体所有、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公社畜牧兽医站或家畜病院。县办农牧场内,一般都设有兽医室或配备兽医人员。1962年,全自治区有公社畜牧兽医站139个,人员276名;村畜牧兽医站59个,人员80名;联营兽医院11所,人员27名;大队防疫员1-15名,兽医学徒128名。1966年,公社畜牧兽医站212个,人员675名;村防疫员2 500余名。1989年,全自治区有乡镇畜牧兽医站281个,人员1 122名,村防疫员1 337名。 截至1994年底,全自治区共有自治区、地、县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76个,人员1 446名,其中技术人员1 082名,占总人数的74.8%。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9名,中级职称312名,初级职称680名,有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乡镇级畜牧推广机构297个,其中畜牧兽医站282个,草原站15个;人员1 159名,其中技术人员972名,占总人数的83.9%。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名,中级职称20名,初级职称338名。在自治区、地、县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中,有自治区级畜牧、兽医、草原工作站各1个,动物检疫站、兽药饲料监察所各1个;人员121名,其中技术人员112名,占总人数的92. 6%。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1名,中级职称51名,初级职称10名。地级畜牧兽医工作站4个、草原工作站2个、动物检疫站2个、药检机构3个;人员132名,其中技术人员105名,占总人数的79. 5%。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名,中级职称39名,初级职称57名。县级畜牧兽医工作站8个、畜牧工作站11个、兽医工作站11个、动物检疫站12个、草原工作站18个;人员1 193名,其中技术人员865名,占总人数的72.5%。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0名,中级职称222名,初级职称613名。 ☚ 三、畜牧技术推广 (二)推广内容 ☛
(一)推广机构 (一)推广机构宁夏的水利科学技术推广工作是与水利管理,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进行的,是水利行业的主要工作之一。宁夏水利厅科技教育处负责对全自治区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进行管理和指导。各地(市、县)水利部门负责指导安排布置完成当地水利科技的推广工作。 在农村,为统一管理水利设施,落实水利技术推广服务工作,1989年8月,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劳动人事厅、水利厅联合通知正式批准在全自治区19个县(市、区)227个乡镇建立了水管、水保工作站254个,引黄灌区还以村为单位设置了专职水利员,在全自治区形成以水利厅为核心,以地(市、县)水利、水保局为分区中心,以乡镇水管、水保站为基础,三级结构层层辐射的水利管理及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 四、水利技术推广 (二)推广内容 ☛
(一)推广机构 (一)推广机构1983年前,宁夏水产技术推广与科研、生产一起管理,没有专门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宁夏的水产技术推广业务均由原宁夏农业局水产处管辖。1983年12月24日成立宁夏水产技术推广站,当时与宁夏水产研究所合署办公,后随着宁夏渔业的迅速发展,逐步配齐领导班子,独立办公,由该站编制并下达全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计划。 宁夏现有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51处,其中自治区1处,市地4处,县(市、区)16处,乡镇30处。全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有固定职工292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18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63%。宁夏水产技术推广站现有职工27人,其中科技人员23人,包括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4名、助理工程师12名,技术员3名。 ☚ 五、水产技术推广 (二)推广项目及成果 ☛ 00028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