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全省针对中低产田地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坝区逐步形成渠、路、桥、涵、闸配套,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的园田化。山区则进行坡地改成水平梯地加“五小”水利工程配套,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改造、治理、开发利用为一体,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如陆良县三岔河镇大咀子千亩低洼内涝田,经过3年治理,实施“稻、薯、鱼、桑”的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水稻收后种洋芋,稻田(水沟)养鱼,围埂栽桑养蚕。1994年每公顷粮食产量为19 280千克,比改造前增5 330千克,增长38.2%,每公顷产鱼678千克,蚕桑每公顷产值15 000元,每公顷综合年产值3.2万元, 比改造前增16 279元,增长103.61%。洱源县牛街乡667公顷冷浸田改造,与改造前3年比较:每公顷粮食第一年平均增1 580千克,第二年增3 220千克,第三年增4 639千克,并逐步由一年一熟变一年两熟。弥勒县西一乡是老游击区,坐落在海拔1 800米以上群山起伏的岩溶地区,乱石遍布,耕地分散,土壤瘠薄,水源奇缺。被列为扶贫攻坚乡后,发动群众集资、投料、投工,开展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经过一年努力,建成1 250立方米蓄水池2个,2 300立方米蓄水池1个,小水池(窖) 1 892个,安装输水管道9 475米,新增基本农田418.67公顷。截至1996年,全乡累计建成大型蓄水池4个,小水池(窖) 2 165个,输水管道11.58万米,标准台地53.33公顷,水浇地942公顷。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全乡获得粮食、烤烟双丰收。1996年比1995年,粮食总产量增长21.80%,烟叶总产量增长50%,农业总收入增长94.10%,乡级财政收入增长17.60%,人均粮食281千克,增57千克,人均纯收入826元,增589元,实现脱贫人口4 901人,贫困人口减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