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物结合,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系列化服务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资料需求量大。供销社千方百计组织货源,不误农时搞好供应,满足生产需要。40年来经营的农业生产资料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化肥从1952年的只氮肥一种,发展到氮、磷、钾、复合肥、微量元素等20多种;按标氮计算亩平供应量,由1952年的0.03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90.6公斤;化学农药品种供应增加到10种。农机具、农膜等从无到有,普遍使用。对养殖业、加工业的服务也有起步,新开拓了饲料、乡镇工业原材料的供应等业务。
60—70年代期间,为缓解四川省化肥和农药供求矛盾,降低农业成本,供销社为农业广辟肥、药源,自办、指导、支持农民创办起土化肥、土农药厂5万多个,生产土化肥6 000多万吨、土农药400多万吨。1977年仅推广使用腐肥的县就达159个,施用面积66.67万公顷,取得了增产效果。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后,提倡使用“打破碗花花”治虫,推动了全省供销社组织推广土农药工作。通过现场会、展览、拍摄科教纪录片和报刊,广泛宣传三台、达县等地生产推扩土农药的经验。到1975年末,全省有40%—50%的公社(乡)使用了土农药,施用面积33.33万公顷。
1958年以后的一段时期,为缓解竹木农具原材料短缺矛盾,供销社在江津、绵阳、简阳、资阳等地扶持建立了155个农具用材林基地,同时大力开展农具修旧利废,推广以铁代木、以塑代木、以石代木、以砖代木、以竹代木和胶修胶制木农具。到1972年末全省有112个县供销社在农村建立了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农具修制组5 200多个,修制农具500多万件,帮助社队建立了农具修旧利废点。到1983年末全省有120多个县推广铁、塑代木生产供应的农具1 090多万件,节约木材21.6万多平方米,相当于当时国家计划分配用材的58.21%,为农资企业减亏554万多元。仅推广铁犁头,即为社队节约开支660万元。
1987年,供销社承担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实行化肥“三统一”(统一计划、统一价格、统一由供销社经营)的任务,1988年承担了国务院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的任务,进一步加强了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商品的货源组织和供应工作,使农资系列化服务有了新的进展。到1990年末,全省农村供销社自办、与农技部门联办的“庄稼医院”发展到3 797个,农资技术服务站10 809个,村办综合服务站4 000多个、农具修理站2 228个、机防队1 122个。这些服务网点与农村4.4万多个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面向千家万户传授农资使用技术,仅1990年就达1 190多万次。全省供销社系统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农资科技服务站(协会)为中心,区、镇、乡“庄稼医院”、技术服务站为依托,自然村综合服务部为基础,农村“两户”(专业户、示范户)和民间服务组织为前哨的外联社会各种服务组织、下联广大农户、多层次的农资科技服务网络。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物技结合,寓服务于经营之中,加强和充实了科技兴农的新内容。1990年,全省农资部门共建立试验示范田3.61万公顷,配方供肥159万多吨,在42.28万公顷大田承包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和统防统治病虫害28.7万公顷,代耕代种土地和代收割农作物面积0.75万公顷,租赁和维修农机具107万多件(次),普遍获得了省工省费促增收的效果。
通过印发农资科技资料,开办农技讲座等,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科技知识。据粗略统计,1990年印赠农技资料近900多万份,开办农技讲座2.8万多次,培训农技人员114万多人。并通过办短训班等方式,提高供销社农资科技人员的科学技术素质。省农资公司、农资科协与温江农业学校(中专)和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配合,分别开办一年制、三年制的农资中专班和一年制农资大专班,培训了在职职工303人,他们大都成为基层供销社农资科技服务的骨干力量。
1984—1985年,供销社在农资服务中先后投资220万元,为“庄稼医院”增添了设备。近几年来,每年从农药销货额中提取一定服务费,用作聘用“庄稼医生”和农技部门参与服务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开展宣传和培训技术的经费、有的从商品销售额中提取一定资金,给农技部门作推广服务费用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