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省柴节煤炉灶
1.民用灶改造。新中国成立前,安徽农户家庭使用的普遍是以“大灶门、大灶膛、高吊火”为主要特征的老式灶。新中国成立后,全省曾几次掀起改进燃煤、燃柴灶活动,但大多数地方仍沿袭使用老式灶。“七五”以来,全省先后有36个县、市分4批承担了全国省柴节煤试点县项目,同国家有关部门签订了合同书,并全部通过国家验收。阜阳、宿县两地区,起步早,速度快,质量好,在全省率先普及了省柴煤灶,荣获农业部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优秀成果一等奖。在试点县的带动下,全省的改灶节柴工作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到1989年底,全省即已基本普及省柴灶,提前一年实现原有的部署。全省推广省柴节煤工作也获得农业部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优秀成果三等奖。
2.制茶灶改造。1987年,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分别给歙县、金寨县、霍山县下达了“制茶节煤灶及新工艺试验示范项目”。歙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和茶叶生产单位合作,通过大量试验使茶柴比由过去的1:4降为1:1.48,节约燃料费50%以上,当年改茶灶近500家。同年8月,祁门县承担了农牧渔业部环能局下达的“制茶节柴灶试验示范”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试验成功了“祁门AG-I型直热式制茶灶”。据省级鉴定,该灶面积小,占地少,直接利用净化了的热空气对制茶锅加热,生产效率高。这种灶每台投资700元左右,茶叶质量提高半个等级,茶柴比由旧灶的1:4降为1:1.3。到1994年底,全省改建制茶灶达8 000多台。
3.灶用节能水箱。1984年,歙县从浙江省引进试用,开始在农村示范推广。1986年,将灶用节能水箱的推广列入省农村能源发展计划,当年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安排20吨紫铜计划指标,由安徽省农村能源服务公司组织生产和供应。全省许多地、市、县农村能源服务公司和城镇街道的一些铁匠铺也开展了节能水箱的加工和销售业务,节能水箱很快在全省农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