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关键措施,实现重点突破
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搞好种植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来抓,认真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狠抓关键措施,不断实现新突破。
❶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大胆调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和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结构已经基本合理。1990年,粮食作物内部小麦与其它粮食的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1∶2.06和1978年的1∶ 1. 37,调整为1∶0. 96;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的种植比例,由1949年的1∶0.09 ∶ 0.02和1978年的1∶ 0.16∶ 0.06,调整为1∶0.28∶0.05,从而彻底改变了“以粮为纲”、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不协调局面,使粮、棉、油、菜、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❷狠抓重点作物。小麦、玉米、地瓜、棉花、花生是山东的主要作物,抓好这五大作物生产,就稳定了种植业生产大局。从各级领导到广大农民群众,都把这五大作物作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在小麦生产上,狠抓扩大有麦面积,推广配套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狠抓推广紧凑型良种、麦田套种和增加密度;在地瓜生产上,狠抓推广抗病品种和育壮秧适时栽插;在棉花生产上,狠抓选用良种、地膜覆盖和麦套棉;在花生生产上,狠抓地膜覆盖和麦套夏花生;从而促进了粮、棉、油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保持了总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
❸大力推行间套复种。山东是全国粮、棉、油、菜重点产区之一。人多地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既要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又要使经济作物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推行间套复种,努力提高复种指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特别是1984年以来,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90年,全省耕地面积10 278万亩,比1983年减少495万亩,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16 323.8万亩,比1983年还增加了582.9万亩;复种指数则达158.5%,比1983年提高12.4%,相当于增加播种面积1 275万亩。从而实现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水果等播种面积、总产量双扩双增,协调发展;
❹抓两头,带中间。沿黄地区是山东省粮棉主要产区。这里水土条件较好,但长期以来产量比较低。从1984年开始,省里把沿黄地区作为发展粮棉的重点地区来抓。先后组织这些地、市的领导同志到东部高产地区现场考察学习,找出了存在的差距,制定了尽快提高生产水平的具体措施,并以这些地市为重点,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黄河三角洲开发、“丰收计划”等中低产田开发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选择一部分高产单位,先后组织实施了150万亩吨粮田开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建制地建设吨粮单位。1990年,桓台县首先建成全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还组织实施了150万亩麦棉两熟高产开发、40万亩棉花高产攻关开发、100万亩花生中低产田开发和100万亩玉米高产开发等。通过抓两头和抓重点地区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种植业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