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挡潮防洪工程
1.海塘。海塘是上海地区抵御台风高潮侵袭的首道屏障。史载: 三国时杭州湾北岸即筑有金山咸潮塘。因上海陆域岸线南坍东涨, 海涂东涨成陆, 上海地区陆域东线海塘向外移筑, 先后筑捍海塘、内捍海塘、里护塘、钦公塘、彭公塘、人民塘等海塘。上海陆域南线的杭州湾北岸和北线的吴淞江口一带因遭海潮顶冲和江水冲刷,海塘、江堤步步退筑,先后有多道海塘沦入海中,清以前重筑的金山海塘,大多坍陷无迹。全市海塘可分陆域海塘、江岛海塘。1996年,陆域海塘主要有人民塘、石化海塘、金山主海塘、宝山海塘、团结胜利塘、金汇塘、七九塘、八五塘。江岛海塘有崇明岛海塘、长兴岛海塘、横沙岛海塘。
从1949—1996年,国家共投入资金4.6亿元,用于海塘建设,由国家管理的海塘长度达469.33公里(陆域170.8公里,岛屿298.53公里)。其中56%达到抗御“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12级风组合标准,17%达到抗御“五十年一遇”高潮位加10~11级风组合标准,27%达到抗御“二十年一遇”潮位加8~9级风组合标准。可保护面积114 070公顷,保护人口168万人。
保滩工程和护岸工程是海塘主要防御工程措施。保滩工程主要结构型式有丁坝、顺坝、勾坝和护坎。坝体结构主要有堆石坝、砌石坝、沉箱坝、拦栅坝、包心坝、梢屏坝和混凝土异型块体护石坝、土工网石笼护面坝等。无论丁坝、顺坝、勾坝、护坎,为了防止滩基冲刷,都设置柴排护底或聚脂编织物护底。到1996年,保滩工程已建有丁坝471道、长63.9公里,顺坝长36.69公里,护坎长135.63公里。护岸工程主要结构型式有斜坡式、直立式和混合式三种。斜坡式护岸分单坡式和复坡式,直立式护岸分悬臂式和重力式,混合式护岸就是下部用直墙式,上部用斜坡式。至1996年,建有护岸工程长258.07公里。
2.江泖圩堤工程。上海郊区河道两岸堤防习称为江泖圩堤,主要包括黄浦江中上游及大泖港、小泖港、圆泄径、斜塘、泖河、太浦河等,两岸总长度约468.91公里。加高加固建设江泖圩堤,是上海郊区防洪挡潮的主体工程,也是确保低洼地免受洪潮淹没的第一道防线。
早在唐代,上海地区已有修筑江泖堤防的历史记载。以后历代都有修筑。
新中国成立前所筑的江泖堤防大都标准较低,堤身顶高一般在3.0~4.0米,不少堤防坍损断缺,特别是西部泖淀地区,堤岸残缺不全,潮落则显,潮涨则没,抗灾能力薄弱。一遇较大风潮洪水,往往溃圩决堤,洪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冬春发动群众在兴修农田水利的同时,大力整修江泖圩堤,加高培厚。50年代初期,重点抢修部分险情严重的坍损堤段。1956年,松江、青浦两县按照米市渡潮位3.8米不浸溢、不出险的标准,将江泖圩堤普遍加高到4米。
60年代以后,在继续加固加高江泖圩堤的同时,在黄浦江上游的斜塘、泖河、大蒸塘等河段开始修筑斜坡式混凝土板桩护坡和浆砌块石护坡,少数河段修筑直立式混凝土板桩护坡。
70年代开始,根据综合治理、全面规划提出的要求,进一步修订了修筑江泖圩堤的标准。堤高5.0米,顶宽3.0~4.0米,边坡仍为1:2。20多年来,不断地进行整修加固,使江泖圩堤工程日趋巩固完善。现有江泖圩堤,一般堤身标高4.2-4.5米,其中约10%的堤身标高达到5.0米,提高了防洪挡潮能力。90年代,除少数堤岸坍缺,少量农田受淹外,基本上没有发生洪潮漫溢堤顶的情况。到1996年底止,总长468.91公里的江泖圩堤,有10%达到设计标准,并有295.09公里已建有护坡,占63%,共计保护土地面积86 070公顷,保护人口92.11万人。
3.低洼地圩区建设。上海郊区地面高程低于3.2米的耕地被列为低洼地,主要分布在古冈身以西的松江、青浦泖淀地区和金山北部及嘉定西南部,共有68200公顷。低洼地区汛期处于平均高潮位以下,常受洪涝威胁。
新中国成立前的旧有圩区,面积大小相距甚远,布局分散零乱,圩堤高低不齐,且塌损严重,抗灾能力甚低。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力修复海塘江堤等防洪挡潮工程的同时,针对旧社会遗留下来年久失修的圩堤进行培修加固,以恢复农业生产。在50年代中期,青浦县金泽、松江县佘山等地在联圩并圩、并港建闸的试验基础上,60年代开始打破原有行政区界,按自然条件,全面进行圩区建设,相应调整圩区规模,并兴建了一批涵、闸等配套设施,缩短了圩堤岸线,增强了防洪抗灾能力。
70年代开始,在郊区全面实现灌溉电气化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要求,按照“挡得住、排得出、降得下、灌得好、配套齐、园田化”六个标准,在低洼地外围建设大控制工程,不断加高加固圩区圩堤。除敞开片外,圩区一般均形成了“两级控制”,以挡御洪潮,根据“洪涝分开、两级控制”的要求,重新调整圩区布局,兴建一批单闸、船闸和泵闸结合的圩区水闸。80年代开始,加快了圩区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并逐步从治理地面水向治理地下水发展,实行田、林、路、桥、河、闸、泵等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向农村园田化方向发展。
据1996年底统计,全市郊区在联圩并圩的基础上,共建成低洼地圩区448个,圩区面积约12.933万公顷。圩区圩堤总长1 802.78公里,已有1 686.66公里达到设计标准,占总长的93.6%,并建设圩堤护坡1 303.53公里,占总长的72.8%,圩堤堤顶高程标准一般为4.2米(敞开片为4.5米),顶宽1.0~1.5米,边坡为1:1~1:1.5。低洼地区已建成圩区水闸1 514座,其中单闸753座,套闸761座。圩区水闸的建成, 既可挡潮排涝, 又能控制内河水位, 蓄水引水灌溉, 在汛期多雨季节或暴雨来临之前, 还可预降内河水位, 提高了圩区的抗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