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殉 人殉中国古代一种野蛮残酷的丧葬习俗。就是活人为死去的特权人物从死殉葬。它起源于父系氏族公社确立以后,其产生同私有制的出现密切相关。据考古资料,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存在人殉现象。如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大墓中已用人殉。大约到了商代,人殉现象十分普遍并形成制度。凡是奴隶主贵族的墓葬,几乎都有殉葬者,多者达数十人乃至数百人,少者也有一二人。人殉的对象,也从原始社会末期兴起的妻妾殉夫逐步扩大到近侍、近臣和奴隶。商代殉人的方式相当残酷,有的殉者被杀了头,有的是活埋,有的和狗埋在一起,也有跪埋于地下的。西周时期,人殉制度开始松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殉人之风较之殷周相去甚远。在中小型墓葬中,很少有用人殉葬的现象。但最高统治阶层用人殉葬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诗经》、《左传》、《礼记》、《战国策》、《史记》、《墨子》 以及《吕氏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书都有关于这一时期殉葬史实的记载。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人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殉人身份有了较大的变化,殉人除近亲、臣下和内仆外,还有不少大臣、义士也被卷入了殉人的行列。在这一时期,殉死者很少与主人同穴而葬,更多的是异穴、异地而埋。如楚灵王被逼自缢,申亥氏为了表示忠心,将两个女儿殉葬。楚庄王将死,越姬从杀殉葬。此外,秦国的 “三良”,赵国的公孙杵臼、程婴,齐国的贾举、公孙敖等十一人,墨者巨子孟胜及其弟子183人都是从死殉葬。从死殉葬成为当时最高道德原则,即所谓: “ (君) 好内,女死之; 好外,士死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殉现象回光返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九月,葬始皇郦山。……二世曰: ‘先帝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殉。西汉以后,人殉似被法律所禁。汉武帝“除专杀之威”,对人殉的收敛有很大作用。到东汉王朝,统治者已不能任意用人殉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殉现象仍阴影不散。隋唐两宋,人殉遗俗在皇室内部仍然时有发生。到了明王朝初年,人殉制度再度死灰复燃,空前兴盛起来。宫廷嫔妃殉葬是其主要形式。 ☚ 嫔妃殉葬 俑 ☛ 人殉商代,用奴隶殉葬成风,少者一、二人,多者数十名。人殉有“杀殉”及“生殉”等,前者为杀死后埋在奴隶主墓内,后者为活埋于奴隶主墓内。 卜辞中经常出现的妾、沉妾、伐妾等记载即指此而言。殷墟武官村大墓中发掘出的一个中型王陵,殉葬奴隶即达七十九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