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杜生贝的个人消费储蓄理论
1949年,美国的J·S·杜生贝在《收入、储蓄和个人消费行为理论》一书中,批评斯密西斯的个人消费储蓄理论忽视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消费储蓄的影响。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存在着一种互相模仿竞争的特点。人们在社会接触、学习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低收入家庭的人总是留心高收入家庭中,那些被认为是优越的东西,并希望自己也具有这些东西。这样一来会对低收入家庭形成一种压力,促使低收入家庭的人们去赶超高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这种推进低收入家庭增加消费的压力称为“示范效应”。
杜生贝认为,“示范效应”的存在,使家庭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有实际收入,而取决于其邻居的家庭或其他同等的家庭收入水平。换言之,一家庭的储蓄倾向可看作是他在社会收入等级中所处级别升高的一个函数,而与家庭绝对收入水平无关。如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若每一个家庭的收入都以相等的比例增加、这样每一个家庭在收入等级上的相对地位保持不变。它的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划分也将保持不变。若一个家庭在收入水平保持不变,而其他家庭的收入水平相对地提高了,它相对于其他家庭的收入地位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家庭由于相对地位的变化,这时不论其现有收入是否增加,都会导致这个家庭的消费增加,储蓄减少。这种消费增加是取决于该家庭与其他家庭之间的相对收入水平。“示范效应”作用的结果使消费与收入之间成固定比例关系。
在杜生贝看来,“示范效应”的存在使长期消费函数中收入与消费关系成固定比例。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却使短期消费函数中的消费与收入关系偏离固定比例。例如当经济处于增长和繁荣阶段时,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二者可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时,收入降低,但此时消费却难以降低,故不能保持固定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