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凯恩斯的货币物价与就业理论
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将货币理论从纯粹研究货币量与物价关系的“物价论”推进到研究货币量与社会总产量、总收入关系的“就业论”,将纯粹的价格分析转变为对收入、支出、消费、储蓄、投资、就业、产量等的货币分析,而建立起一个崭新的货币经济学体系。
首先,凯恩斯指出,货币理论应该是产量的货币理论,应“着重研究何种决定力量使得总产量与总就业量改变;至于货币的技术细节,虽然货币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本书却略而不论。”(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原序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译本第2页)这就是说,凯恩斯是把货币放在对产量、就业等经济总量及其变化的作用中来研究,从货币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来分析货币的,而不是研究货币的技术细节问题,更不仅是研究货币与物价的关系。凯恩斯认为,社会的总就业量,取决于总的生产量。生产规模越大,就业越多。生产量决定于社会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社会总收入的支付来实现,包括对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由收入水平以及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即消费倾向来决定。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因而在收入与消费间形成缺口。消费需求不足,靠储蓄转化为投资来弥补。投资需求由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对比来决定。只有当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时,投资的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价格,投资才可能进行。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资本的边际效率有下降的趋势,因而刺激投资进而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在于降低利息率。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息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人们放弃灵活偏好的一种报酬,因而利息率由货币市场上货币数量与灵活偏好(也就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对比关系来决定。由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的需要,客观上存在着一种灵活偏好倾向,因而降低利息率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只要货币当局扩大货币供给,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使货币供大于求,就能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增加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就业水平的目的。这样,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调节作用,凯恩斯将货币量的变化直接与产量、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货币经济体系。
关于货币对物价的影响,凯恩斯认为二者的关系也并不象费雪方程MV=PT所表述的那么简单。货币数量增加并不能直接影响物价,而是首先引起利息率的下降。通过利息率的传导机制作用,对投资、就业、产量、收入等一系列经济变量发挥作用,最后导制物价的变化。因此,货币量对物价的影响是迂回的、间接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整个社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商品短期供给弹性无限大,因而扩大生产不会提高边际成本。此时增加货币供给都用于扩大就业,不会引起物价上涨;在所谓“生产瓶颈”阶段,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出现短缺,供给弹性减少。此时,随着需求的增加,生产的边际成本会增加,物价也会随之上涨。但物价的上涨幅度小于货币数量的增涨幅度。凯恩斯称此为:半通货膨胀;只有在整个社会已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已不再具有供给弹性时,物价才可能与货币数量的变化同比例地变化。此时,增加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凯恩斯称之曰:真正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关于货币、物价与就业的理论,以所谓“有效需求”为基本原理,以所谓“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为基本前提,其核心在于货币量的变化通过利率对投资进而对有效需求的刺激作用而间接地对宏观的收入、就业等产生影响。凯恩斯超越了他的前人仅仅只将货币与物价变化相联系的“物价论”的货币理论,而将货币与产量、就业与收入等相联系,对货币理论的研究涉及政策、制度、机构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领域。凯恩斯对储蓄与投资、就业与收入、产业周期与经济稳定等问题的研究,无一不涉及货币问题。凯恩斯宏观的货币经济理论在货币学说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